|
前童民俗博物馆保存的童保暄的“千工床”。 (董文杰 供图) |
董名杰 俗话说:“一世做人,半世在床”,床与人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中国古代,床不仅仅是一件必备的生活用具,还是一件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工匠们以镂雕、浮雕、深雕、浅雕等各种雕刻技法在古床上雕刻出各种题材的图案,内容丰富,形式繁多,日渐形成了越来越美的雕花床,而当雕花床发展到极致时,就出现了雕花床中的极品——“千工床”。在古代,一名工匠一天工作八小时相当于“一工”,顾名思义,“千工床”的完成就需要一位工匠工作长达三年之久,可见所需时间之长,费工之大,做工之华。 宁海前童古镇地处宁海县西南,乃是浙东地区一座保存完好、极具文化古韵的古镇,历代人才辈出,文化繁盛。自古以来,前童因民间手工工艺的不断发展而被誉为“五匠之乡”(木匠、漆匠、泥水、石匠、裁缝),其中又以木雕工艺最为突出。当前童的木雕艺人们将一身手艺融入基本的生活用具——床,倾注以汗水和情感,整张床就已经超脱了普通的实用之物,而成为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在前童古镇,许多家庭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古床,这些古床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乃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古床木雕,题材多样,内容丰富,精细雅致,集审美与教化于一体,完美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和古典美学观念。在诸多前童古床之中,规模最大的当是前童民俗博物馆所保存的辛亥革命浙江起义发起人、曾任浙江都督的童保暄所拥有的一张“千工床”,其制作之精良,雕刻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如今百年过去,依旧质地细腻,色彩鲜艳。 同中国许多传统建筑、工艺品相类似,“千工床”木雕图案的排列布局也讲究均衡对称,以中轴线为基准,由中间向周围扩展,在视觉上给人以“相互等同”的冲击,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之感。此外,古床之中有许多雕刻图案总是有序地重复出现,表现出强弱起伏、抑扬顿挫之感,细细观之,犹如层层波浪拍打而来,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都形成了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使前童“千工床”木雕既凸显静谧之感,又深蕴灵动之意,两者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完美地融入其中。 宁海前童在古时就特别注重文化教育,素以儒学之乡闻名,故在“千工床”的雕刻题材中,以传统儒家所主张的“耕读传家”内容为主。不同于学堂的经义讲读和名师的言传身教,床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用品,床的拥有者无论是在清晨睁眼之后还是夜晚闭眼之前,均会将这些承载了儒家义理的图案内容尽收眼底,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道德的感染。床在悄然之间影响了主人的价值理念,起到了教化百姓、维系宗族、稳定社会的功能。同时,在中国本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教日益合流,老庄的自然美学思想与儒家的道德美学思想相交,“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亦为后世历代文人所推崇,故在古床木雕中也有诸多表现人文情怀的内容,如八仙相聚纵逸山水,文人归隐夕阳牧马等。 宁海前童的古床木雕是中国传统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既源于生活,又根植文化,正是以其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特性,使之在数百年的历史巨变和文化沧桑中依旧得以保存,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民族的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