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2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游民文化小史》读后

破坏规则的游民文化

    牧 野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宗法势力和行政权威始终是控制人们生活的两种力量,过去大多数人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终身生活于某个固定之处,这是一种为绝大多数人所遵守的简单生活模式,也是构成中国特色农耕经济的基础。

    然而,尽管这种主流的价值观占绝对优势,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底层仍然出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脱离了大多数人固守且竭力维护的这种传统根基,脱离了行政户籍的管控和在宗法制之下所坚守的生活规则,为生存而浪迹于江湖。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挣扎于生死边缘。与此同时,由于没有了宗法和行政力量的羁绊,他们的行动相对变得更为自由。为获得自身的利益,他们不仅有了蔑视传统规则的冲动和理由,甚至有了破坏规则、不惜危害社会的行动。这个群体有一个个性鲜明的名字:游民。

    近读王学泰《中国游民文化小史》,对游民文化有了深一层的了解。在中国,很少有人对这个特殊阶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他们的事迹更多的以一种被模仿的形式保存下来,并成为很多人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主要来源。

    游民实际上是行走于一般的社会秩序之外的,他们不认同或者说从不关心主流的意识形态,却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江湖规则,并生活在这样的特殊规则之中。按照中国最正统的观念,忠、孝被公认为维系社会和家庭的两块基石。但走出了故土的游民,不再需要通过血缘这种上下传承的人际关系来构建自己的日常生活,此时,维系他们之间最稳定的力量是以价值认同为基础的所谓义气。在游民看来,义气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正是江湖生存的一种现实,一个“游”字,联系了太多本来与其无关的人情因缘。所以,在生存这一基本前提之下,江湖义气就成为游民文化对于义最简洁的表达和描述。

    由于游民大多脱离了家族的根基,文化教养欠缺,也没有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地位,因此也就没有了需要掩饰的理由。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游民们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他们有时在处理某个特定事件时体现的某种正义性,也大多被他们因对一般规则的破坏而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所淹没。在追求吃饱吃好的道路上,道德伦理基本被游民抛弃,他们崇尚“谁强谁有理”的逻辑。由此出发,游民就极易演变成危害普通百姓的社会流氓,至此,原先因生活贫困、四处流浪而引发的人们对他们的同情也彻底丧失。

    在一定意义上,游民文化就是一种蔑视规则的破坏文化,对于这样一种畸形的现实存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来呈现着一种矛盾的心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游民及他们的声音、行为极少被正统的伦理正眼相待,他们也很难获得正当的评价。但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种极其典型的游民文化却不知不觉渗透于人们的思想。在众多民间文化载体如说唱、演义、故事、传说中,游民思想、游民意识、游民情绪成为重要的表达内容。

    仔细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历史细节可以发现,以突出和推崇“义”为特点的游民文化在民间的渗透和扩散,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