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子要亲生,田要买东乡

    桂晓燕           

    “儿子要亲生,田要买东乡。”这是在宁波城乡广泛流传的一句老话。儿子嘛,当然亲生的最好,“自生自值钿,调一勿欢喜。”这是人的天性决定,毋庸置疑;那么,为什么买田要买东乡呢?

    因为东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东钱湖。大家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东钱湖就是给当地农民带来丰收的源泉。东钱湖环湖一周约45公里,面积21.9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四倍,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这样大的湖,灌溉、蓄水、引流功能都非常强,鄞东一带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买田自然要买东乡啦。

    提到东钱湖,不能不提曾来鄞县当县令的王安石。王安石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到任,那年他27岁。年轻的王安石才气横溢,志向高远,敢作敢为,在鄞短短三年,就干出一番大事业,其中治理东钱湖的事迹尤为突出。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大国,历朝历代无不将发展农业作为基本国策。王安石治鄞,即从治水入手,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他一到鄞县,便跋山涉水,对辖区内诸乡的农业水利现状开展实地调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治水方略。接着,他组织并率领鄞县十余万民众,对东钱湖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治。除葑草,浚淤泥,修陂塘,筑堤堰,设碶闸,立湖界……将渐次壅塞的东钱湖,整治成为浙东重要的水利枢纽。《浙江通志》称赞道:“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王安石胸怀变法治国之大志,除了积极治水兴农,还进行了一系列除弊利民、革故鼎新的尝试。可以说,王安石在鄞县的实践,为日后他在神宗朝任宰相期间,在全国范围推行变法,提供了多方面借鉴。如果说,对于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原因很复杂);那么,王安石在鄞县这块“试验田”里,则无疑收获了公认的硕果,朝野称善,有口皆碑。东钱湖一带的民众,也在湖畔建造起“王安石庙”和“灵佑庙”,世世代代纪念这位造福一方的地方官。

    事实上,在王安石那个年代,宁波西乡的田绝对不比东乡的差,粮食亩产能达到普通粮田的两三倍,是全国最好的良田!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西乡的高桥与古林之间,也有一个能灌溉能排涝,能让周围农田旱涝无忧的大湖——广德湖。广德湖比东钱湖更大,环湖百里,烟波浩渺,堤岸芳草萋萋,榆柳青青,景色秀丽动人。遥想当年,东钱湖和广德湖东西辉映,就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明州(宁波)大地上。

    那么,为什么广德湖如今无影无踪了呢?怪就怪明州出了个私欲熏心的大老爷楼异。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楼异被派到湖北随州做官。但他一心想调到家乡明州,就去忽悠徽宗,说什么可以将明州的广德湖排干为田,然后种粮食增加收入,这样就有钱来接待高丽使者了,等等。因为此时恰有明州地方官奏请朝廷拨银,用于市舶司接待高丽、日本来使的庞大开支,而当时北宋王朝国库空虚,正愁没有银子呢。徽宗听楼异一通胡诌,喜出望外,立即改任楼异为明州知州,让他快去干。

    楼异到任后,立即下令开闸放水。一年后,碧波万顷的广德湖就湮灭无痕了。废湖为田后,当年生产粮食1.8万石。楼大人创收有功,政绩斐然,连连升官。然而,由于湖水尽泄,从此后“鄞西七乡之田无岁不旱,异时膏腴,今为下田。”楼异为了一己私利,牺牲了鄞西人民世世代代的根本利益。怎不令人痛恨!

    一句“儿子要亲生,田要买东乡”的老话,原来蕴含着这样丰富的历史。它告诉人们,看一个干部的政绩,必须看本质、看长远,不能只看到眼前多收了几石粮食,而看不到消失的更宝贵的湖泊;不管什么动机,只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政绩,才是真正的政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