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鄞县文化是中国县域文化的典型

谢斌鲁 摄

    陈 青 整理        

    徽州文化是中国最著名、最典型的地域文化,但它的范围是一个府,也就是地区。那么,能够代表中国一个县区的文化,是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那就是鄞县,也就是现在的鄞州。

    想到徽州,我们会想到徽商、徽派艺术、徽派建筑、新安画派、新安艺术。而想到鄞州,会想到红帮裁缝、水利文化、耕作制度等,它们在全国有特殊影响。所以鄞州文化,也就是鄞县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县域文化的一个典型。它的典型性在于既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又广泛地吸纳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外来文化。

    鄞县文化有什么特点?归纳起来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内心体验,注重变化,充满创造力。中国有一句古语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代表了凝固、坚硬,“水”代表着变化和流动。鄞地既有大湖、大江,更有连接太平洋的东海以及重重四明山。环境的特殊性,让鄞地充满了富有变化和创造的人文基因。

    “心学”有三大家,其中创始人是南宋的陆九渊,当时陆九渊最著名的四个学生杨简、袁燮、舒璘、沈焕,先后在鄞县活动。心学流派注重于世界的变化,注重于思维的交锋,注重于人生的变革。因此,历史上鄞人富有冒险精神,富有向外开拓、向外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鄞地有重视教育、注重知识传承的人文传统。鄞人重视教育,重视学习,重视读书,那是一种发自生命的需求,是一种生活状态。我举三个例子:

    宋代的藏书家郑若冲喜爱读书,经常废寝忘食,人家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喜欢读书?他说,如果我一天不看书,照镜子就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

    屠隆的侄孙屠本畯是个文学家,《金瓶梅》的后记就是他写的。他的房间里面,床上、书桌上到处是书,一直到80多岁还每天坚持读书。他说,书,饥的时候可以充食,渴的时候可以当茶,烦躁的时候如音乐可以使人静下来,睡觉的时候可以当枕头。读书的快乐是难以言语的。

    更感人的是西乡的杨文瓒,杨文瓒积极参与了钱肃乐、张苍水的反清斗争。他被清廷抓住后定了秋后斩,关在杭州监狱里。父亲杨太公想办法给他带去一些东西。什么东西?一张纸条。纸条上只有一句话,“汝一日不死当一日读书”。杨文瓒看到老父亲的勉励,非常感动,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感人至深,“做鬼直须闻道后,断头方是息肩时”。这些故事是鄞人千百年来崇尚教育的缩影。

    中国教育史上有三个里程碑的著作,也与鄞县有关。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出自《神童诗》。这是谁写的?是鄞县人汪洙,他的这一首《神童诗》揭开了鄞县教育的伟大篇章。

    而后,王应麟又写了《三字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简明的百科全书。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儿童道德教材》,这意味着《三字经》从中国的国学经典,变成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元朝时,程端礼和程端学两兄弟办了一所学堂,就在现在张斌桥附近。他们设置了一个《程氏读书日程》,明确了每年读什么书,每个月怎么读书,每天怎么读书。这一个读书计划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各阶段的读书课程表,后来被国子监看到了,就成了全国通行的教学日程。

    第三,鄞人有求新、求美、求变、求同的文化艺术追求。鄞地一边有巍峨的群山作为根基,一边面临滔滔的大海启迪人们的想象,因此,这里的人们对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审美取向。

    宋以后,鄞地涌现了一大批诗人和词人,丞相史浩就是一个著名诗人,更出名的是吴文英,他一生留下的词有340多首,很多句子脍炙人口,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用合字的方法把一种抽象的感受具化为一个具象的字。他还写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首词《莺啼序》,240个字,词律也是他创制的。

    张可久就更了不得了。我们讲元曲会想到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是,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品是杂剧,而能够延续唐诗宋词题材和韵律的韵文作品应该是元散曲。留存至今的元散曲只有4000多首,而张可久一个人留下的曲就有846首(套),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多,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鄞地也有很多画家,如明朝的陈沂、清代的陈撰、当代的沙耆等,他们的画风追求与时俱进。鄞人求新、求美、求变、求同的文化艺术理念,在电影发展方面显得更加突出。《马路天使》《毕业歌》的导演是鄞县人袁牧之,上海滩最大的电影公司和剧场的老板是鄞县的柳中亮、柳中浩两兄弟,周璇被他们培养成一代歌后,以后的王丹凤也是鄞县人。

    第四,鄞地有四民同道、农商并重的社会氛围。鄞人既重视读书,骨子里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也不鄙视工业、商业。东钱湖有个陶公山,相传与号称“陶朱公”的范蠡隐居于此有关,说明鄞州的商贸传统由来已久。宋时,宁波是中国的对外三大口岸之一。到了明清,商贸继续发展。鸦片战争后,一大批宁波人前往新兴的工商城市上海,在上海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宁波帮里,虽然领袖人物很多是镇海人、慈溪人,但是占人数最多的是鄞县人。

    四民同道、农商并举,推动了良好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既奉献了人才和财富,又使各种行业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鄞县迅速崛起,成为全省财政收入最多的一个县(市)区,并且延续至今。

    (讲演内容来自2016年11月鄞州区图书馆明州大讲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戴松岳 江北慈城人。教过6年历史,修过8年县志,编过12年报纸,长期从事新闻和文史研究,对宁波地方文化深有造诣。著有《怅望千秋家国梦》《风流千古说慈城》《儒魂商魄:慈城的名人与望族研究》(合著)《清初甬上诗社和诗人研究》等。主编和负责编辑了《鄞州人文读本》《慈城—中国古县城标本》《蒙学之冠》等20余部文史书籍。

    好声音

    ——鄞州文化,也就是鄞县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县域文化的一个典型。它的典型在于既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又广泛地吸纳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西方各国的外来文化。

    ——心学流派,注重于世界的变化,注重于思维的交锋,注重于人生的变革。因此,历史上鄞人富有冒险精神,富有向外开拓、向外发展的内生动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