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 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尼小哥的 “中国范儿”

图为印尼小哥(右二)参加鼓楼活动时的场景。(徐展新 叶饭 摄)

    本报记者 徐展新

    实习生  潘舒旻             

    “你好,我是Handi,是一名印度尼西亚华裔,中文名叫魏权汉,目前在宁波大学攻读港航专业硕士。”一见面,长着一副“中国面孔”、操着一口流利普通话的印尼小哥就让记者吃了一惊。作为一名留学生,Handi常常成为集体活动中遭遇“乌龙事件”的“冤大头”。“无论是外国朋友还是中国朋友,都会认错我的国籍,认为我是说话带口音的中国人。”Handi笑着说,“我没有醒目的黝黑或雪白的皮肤,但这种‘普通’却成了我最大的‘特点’。因此,朋友喜欢称呼我为‘最中国的外国人’。”

    从2012年至今,Handi的宁波生活经历了一系列反转。从最初的好奇,到第二年的抗拒,再到如今的热爱与眷恋,恰如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虽然障碍重重,但终能开出灿烂的花朵。

    Handi与宁波的相遇,本就是一个巧合。“我喜欢旅游,喜欢接触不同的文化,又恰好得到了申请中国学校的机会,就毅然离开了家乡。”Handi告诉记者,他没有机会前往北上广的学校进修,而是来到这座印尼人非常陌生的海滨城市,走进了宁波大学。巨大的心理落差和完全陌生的环境让Handi打起了退堂鼓,常常看着满街的中文发呆,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这里的文化太陌生,这里的语言太复杂,我一定要回去。”

    然而,五年后的今天,Handi摇身一变,成了宁波大学的汉语桥冠军、2016年全国汉语桥杭州赛区的十强,还收获了鼓楼大胃王比赛的季军。在破除语言障碍的同时,他迅速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圈,可以在“外国友人”和“宁波小帅哥”之间自如切换。“五年时光,让我真正认识了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也让我有了一颗纯正的中国心。”在Handi看来,他的转变源于小小的强迫症。初至宁波,他心情低落、萌生退意,却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必须在新的国家学好新的语言。除了常规的中文课,Handi还主动接触身边的中国朋友,认真翻译和理解每一条朋友圈,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中国文化背后的语言体系和思维逻辑。“当我真正了解中国之后,就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它。这里有充满热情的中国人,有非常发达的网购平台,还有丰富的工作机会。用中国的成语形容,那就是入乡随俗、落地生根。”

    虽然已经熟练掌握了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甚至可以正确地理解“你有毒”“我不想狗带”“我很方”等网络语言,但Handi的身上依旧保留着多元文化混合的气质。在这片广袤、喧闹的土地上,还有很多障碍需要他跨越,还有很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他发现。“中国人特别喜欢用纸巾,坐公交车没办法找零,打电话时声音总是很大,节假日总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这些小的生活习惯需要我慢慢适应。与此同时,我的说话方式还残留着许多英语的特征,带有很多感叹词,难免会暴露外国人的身份。”在努力追求“中国化”的同时,Handi也将自己的外籍身份视为宝贵的财富,“宁波是一座开放、热情的城市,渴望与外国人交朋友,渴望了解外国人的故事,让那些喜欢挑战自己、探索神秘东方文化的外国人趋之若鹜。我很满意自己的‘人物设定’,虽然保留了洋国籍,但有一颗中国心。未来,我会在宁波发展自己的事业,在宁波组建家庭,了解宁波人的婚嫁习俗、生活习惯和独特的方言。与此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留学生可以用开放的态度看待中国,这里不只是旅行中暂歇的驿站,也可以视作生活的归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