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杭州市余杭区梦想小镇一角 (李磊明 摄) |
编者按:特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去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浙江省也分两次公布了79个创建名单。这些小镇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为鲜明特征,在推进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目前,宁波已有7个特色小镇入选省创建名单,14个入选市创建名单。认真总结各地经验,对推进我市特色小镇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李广雷 一、各地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1、强化政府引导推动有序建设。一是做好规划引导。包括浙江在内的多个省份,均对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的编制重点、深度要求以及审查审批工作提出要求,并明确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应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度,核心功能区或近期建设区应达到城市设计深度,并实现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空间规划的高度融合。二是做好产业引导。如江苏省要求特色小镇要聚焦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和历史经典等特色优势产业。南京市规定每个特色小镇只选择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对新引进的重大项目优先安排到相同产业类型的特色小镇,强化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三是做好标准引导。如山东省出台特色小镇创建标准指标体系,从功能配置、创新能力、综合效益等8个维度,设置包括“发展概念规划”“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在内的22项评价指标,通过定量方式明确创建标准。 2、围绕项目开发统筹要素保障。一是强化土地供给。如温州市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市本级每年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15%,专项用于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特色小镇建设的奖励,所在地给予1:1比例匹配奖励。二是强化金融供给。如天津市设立特色小镇专项补助资金,用于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对验收达标的特色小镇的专项奖励。三是强化人才供给。如福建省借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内自贸试验区做法,对特色小镇范围内的高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和个税优惠政策,加大对高层次人才运营项目的担保支持。四是强化服务供给。如杭州市余杭区在推进梦想小镇建设过程中,筹建创业服务中心,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为互联网创业群体提供专业化精准服务。 3、彰显产业特色引领创新发展。一是引进新技术、融入新功能,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诸暨袜业小镇将袜业制造与文化、艺术、设计相结合,融“智造、商贸、研发、旅游、居住”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袜业文化中心、袜业主题景观空间和袜业旅游目的地。二是坚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来实现错位发展。如云栖小镇、梦想小镇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三是瞄准未来产品、未来产业,引领发展新风尚。如杭州艺尚小镇以“时尚+”的思维跨界融合,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时尚创意产业新生态。 4、增强文化互动激发发展活力。一是在规划选址中兼顾文化内核的挖掘与提炼。比如天台山和合小镇,选址于城区和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过渡地带,依托“儒释道”三教充分“和合、兼容、并蓄”的独特地域文化,打造融“文化地标、旅游门户、非遗基地、养生基地”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地域品牌。二是在平台建设中重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如云栖小镇,在引入世界“云”产业龙头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建设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信息经济特色小镇的同时,小镇历史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也同步跟进。三是在产业发展中凸显文化的互动与发展。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以巧克力生产为依托,以文化创意为手段,充分挖掘巧克力文化内涵,打造集生产、研发、文化、游乐于一体的经济综合体,实现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的有机结合。 二、外地经验对推动我市特色小镇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优化发展动力 一是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特色小镇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根本立足点在于市场化运作。政府的工作重心在顶层设计、制度建设和执法治理等方面,重点做好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工作,包括创造制度环境、建设基础设施、保障资源要素、挖掘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等。企业则依托自身优势,寻找和把握市场机会,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重点做好产业发展、人才引进、市场营销、项目推进和效益追求等工作,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真正主角。二是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立足自身环境和资源禀赋,把握区域分工和社会分工带来的机遇,做好传统经典产业与现代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保护与开发互促互进。保护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迹,利用文化特色和自然资源发展小镇经济,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延展出无限的高附加值产业链条,将厚重的特色文化孵化成为激活特色小镇经济生态的新引擎。 启示二:推动要素聚合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推动资金聚合。财政用以扶持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平台等专项资金,优先对接支持特色小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实施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的PPP模式,并积极推动从单个基础设施到功能区块建设的全覆盖。二是优化人才环境,推动智力聚合。围绕完善城镇功能,全面改善特色小镇人才发展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创客帮向特色小镇集聚。三是建设创新载体,推动技术聚合。发挥小城镇进入门槛低、各项束缚少、生态环境好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产研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一批设施先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研发中心、品牌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促进技术、信息、知识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共享。 启示三:实现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产城融合。强化产业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撑作用,从帮扶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促进转型升级、鼓励创新创业4个方面着手,打造新兴产业生态圈,形成产业与特色小镇之间互促互动发展格局。二是推进产业融合。特色小镇是培育新产业的孵化器,强化特色小镇对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聚集功能,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三是推进城乡融合。集中完善小城镇功能,加强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扩展公共服务,构建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系。四是推进空间融合。对列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相关改革试点政策,使特色小镇物理空间、创新空间与改革空间充分叠加。 启示四:实现特色发展 一是坚持“一镇一规”。我市小城镇分布于平原、河谷、丘陵、山地,发展条件参差不齐,应综合现有资源和条件,按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宜商则商、宜居则居的原则,精准规划,理性选择,使每个镇都有鲜明特色和发展方向。二是坚持“一镇一韵”。做好地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将历史风貌植入小镇建设的各个方面,精细化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精品街区,彰显小镇品质和内涵。三是坚持“一镇一业”。依托并放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势,以及港口、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开放平台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产业聚集,在差异定位和领域细分中构建产业优势,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 (作者单位: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