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
卓厚佳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最关键的是要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实施产业高新化、城市国际化、发展均衡化、建设品质化、生态绿色化、治理现代化的“六化协同”战略。“六化协同”是市委在全面分析宁波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和发展新定位的基础上,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是贯穿党代会报告的一条思想红线,也是为宁波今后五年发展谋篇布局的鲜明逻辑线索。 一、实施“六化协同”战略的重大意义 “六化协同”战略同引领宁波发展新跨越相适应,同实现“名城名都”的目标要求相契合,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呼应,是对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市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1、“六化协同”是党中央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全面体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指明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六化协同”是“五大发展理念”在宁波实践中的具体化。“六化协同”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和第一动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智能经济、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主动顺应了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大势;“六化协同”把协调发展作为实现宁波新跨越的制胜要诀,战略提法的本身就体现了协调发展的理念,同时更加突出了各区域各领域的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六化协同”强调全域化推进美丽宁波建设,把生态文明作为宁波城市的“金名片”,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以及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六化协同”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突出发挥宁波的港口和开放这两大优势,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凸显宁波在“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为;“六化协同”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主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着力提升城乡发展品质,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六化协同”是精准定位宁波发展基点的实质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浙江的发展。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对浙江省提出了“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要求;去年的G20杭州峰会期间,总书记又作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明确指示。为此,省委提出了打造全面小康标杆省份的目标。宁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理应在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在发展方面争先创优。2016年宁波承担了“中国制造2025”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16个国家级经济社会改革试点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宁波的期望。“六化协同”是在科学判断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工作要求、精准把握宁波市情实际的基础上,对宁波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龙眼”,如何在全国全省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宁波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总抓手。 3、“六化协同”是“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等战略的传承发展 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有着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的发展战略,是在总结实践经验和把握发展趋势基础上作出的理性思维,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而发展创新。1992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总目标,宁波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此后,历届宁波市委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相继提出了“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六个加快”“双驱动四治理”等战略,这些发展战略在宁波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宁波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六化协同”既有机承接和吸收过往发展战略精髓,充分反映了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政治传承,又是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目标任务、新的现实基点上作出的创新之举,必将对宁波今后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积极的作用。 4、“六化协同”是建设“名城名都”的强劲动力 加快建设国际港口名城,努力打造东方文明之都,是市委在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发展了的要求,提出的宁波新的发展目标和追求,“名城名都”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也对城市发展提出了质的要求,体现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名城”是基础和优势,“名都”是特色和新方向,二者共同构成了“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重要支撑,是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坚实翅膀。“六化协同”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对宁波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方向性举措,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引性和现实操作性,是建设“名城名都”的动力总集成。 二、“六化协同”的内在逻辑关系 “六化协同”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思想,既是方向性的指引,又是六条具体的路径。这六个方面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各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1、产业高新化是动力和根本 实体兴,国家强。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是国民经济的根基。西方发达国家从金融危机中吸取的最大教训就是经济不能过度虚拟化,否则就会面临发展波动性大、失业率高等问题,因此目前普遍都实行回归实业、制造业回流等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不少地方政府也把实体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宁波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视实业、发展实体经济是宁波经济的传统和优势,但目前宁波的工业企业不少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中低端。振兴宁波的实业必须要深入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全力补齐科技创新“第一短板”,使宁波的产业加快从低端竞争的“红海”迈入高端创新的“蓝海”,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其他“五化”战略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石。 2、城市国际化是目标和条件 城市国际化意味着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和影响的广度,接轨国际、融入国际、辐射国际,这是现代化都市发展的必然途径。国际化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也带来与国际先进城市更多的经济、文化、人才等交流机会,并在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城市的自身品位,更加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宁波自唐朝以来,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始港,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文条件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中央明确提出要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目标,宁波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理应走在最前列,当好排头兵,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港口合作、经贸往来、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出一批好载体、好项目,推进产业国际化、贸易国际化、金融国际化、科技国际化、信息国际化、人力资源国际化等,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以国际化增强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3、发展均衡化是方向和要求 发展均衡化是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从宁波发展的情况看,一直以来,宁波的城乡差距、区域差距都相对较小,公共文化服务、城乡社会保障等均衡化水平都高于全国、全省的水平,但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看,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在收入分配、公共服务、居住条件等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所以必须把这些“短板”补齐。同时,必须正确把握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规律性,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方向,但发展均衡化决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在补“短板”、扬优势中实现新的发展,是在新的非均衡发展中实现均衡。 4、建设品质化是目的和途径 一个具有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的高品质城市,必定是充满活力、魅力与竞争力的城市,必定是让市民有归属感、自豪感和幸福感,让创业者向往,让外来者羡慕的城市。同时,建设品质化也是“名城名都”的根本标志,人们决不会把一个建筑零乱、管理混乱、环境脏乱的城市与名城名都联系起来。经过多年多轮的开发建设,宁波的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发展能级偏弱、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建设品质化,就是要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现城市形态整体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管理精细有序、城乡服务优质高效,让宁波人民享有更好的品质生活。 5、生态绿色化是关键和主线 小康全面不全面,绿色生态很关键。生态绿色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生态绿色化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化,因此它是贯穿于“六化协同”的主线。生态绿色化要求我们彻底告别以要素和投资驱动、以追求规模和速度求发展的传统模式,推动以创新驱动引领,是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绿色化还要求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生态绿色化成为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6、治理现代化是基础和保障 治理现代化是指以法治为基础,实现法治与德治、自治、共治的良性互动,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善治”。治理现代化通过法治规范公权的运行、保障人民的权益,通过发扬民主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通过协调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其根本目的就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名城名都”建设中,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还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创业创新精神和法治意识、规则意识、文明意识,以治理现代化实现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幸福。 三、实施“六化协同”应把握的几个关键 “六化协同”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市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实施“六化协同”应紧紧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要以人民为中心抓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实施“六化协同”战略,必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执政为民的权力观、一心为民的政绩观,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2、要在拉高标杆上创一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就多次强调宁波“地位不同”,要求宁波“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发展得赶快一些”。“六化协同”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站在国际的大格局来谋划宁波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提出了高起点谋划、高目标引领、高标准追求。如果从纵向来看宁波的发展,这些年宁波的发展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但如果从横向比较来看,我们与国内外的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只有拉高标杆,才能自我加压,以更高的标准取得更大的成绩。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六化协同”为引领,提出了推进十个“加快”、打造十个“一流”的任务,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委强烈的雄心壮志和高度的责任担当。因此,实施“六化协同”战略,既要有勇于开拓、勇闯一流、永不懈怠的创业激情,也要有“做要做到极致,干要干成一流”的工匠精神,为浙江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宁波样本、宁波经验和宁波元素。 3、要在发挥优势上求突破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关键是要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实施“六化协同”战略不是简单复制其他城市的发展模式,而是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基础、环境容量、文化特色等因素,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和发展特色,体现差异化发展要求。就宁波而言,至少应发挥好四大优势:一是港口和开放的优势。以港口支撑开放、以开放带动港口是宁波经济的重要特征,要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以“港口经济圈”驱动“宁波都市圈”,加大宁波经济辐射力。二是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的优势。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是宁波城市的活力所在,必须高度重视制造业能级的提升,以此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三是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宁波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四是文化和文明的优势。宁波既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河姆渡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王阳明等为代表的浙东文化、以“宁波帮”为代表的商贸文化、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文化、以四明山为代表的革命文化等文化精神深刻影响着每个宁波人,宁波又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并实现了“四连冠”,“最美故事”“最美人物”不断涌现,文明意识深入人心,这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基因,必须保护好、发挥好。 4、要在营造发展环境上强服务 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好的环境不仅能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更能增大区域竞争的外在优势。实施“六化协同”战略必须扫除阻碍发展的环境阻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而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是关键。当前宁波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激发市场主体即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等,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同时,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态,在全市进一步形成干部奋发有为的好状态和干群团结一心的好势态,把宁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 (作者为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