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刘益)今天是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为了护牢群众的“钱袋子”,市反虚假信息欺诈中心特意公布了我市近期排名前十类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其中,购物诈骗、招工诈骗、贷款诈骗这三类位列前三;16岁至26岁人群成受害主体,占总数的48.4%。 这十类电信网络诈骗最易令人“中招” 市反诈中心民警告诉记者,购物诈骗是电信网络诈骗当中最常见也是最高发的,其发案数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购物诈骗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常见的网站购物诈骗,先低价“钓鱼”,然后发虚假网址链接,或直接骗钱或种植木马;第二类是朋友圈购物诈骗,方式更为多样化,有直接的“低价陷阱”,还有更高级的“砍价陷阱”,有运费诈骗等;第三类是游戏交易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游戏玩家,以收购或出售游戏账号、游戏币、装备为由,诡称游戏平台交易需要解冻账户,骗受害人充值。 招工诈骗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约占发案总数的16%。招工诈骗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招工网站上发布虚假的招工信息,以支付押金、培训费等理由骗钱;第二类就是所谓的“网络兼职”,以刷单、打字为主要形式。 排在第三位的是贷款诈骗,约占总数的8%。此类案件多是利用“钓鱼”网站发布可办理高额透支信用卡的虚假广告,骗取个人信息后快递邮寄伪卡(假卡),再以缴纳工本费、保证金及增加银行流水业务等理由要求事主连续汇款。 除了这三类诈骗外,其他的依次为冒充客服诈骗、冒充领导(熟人)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QQ(微信)诈骗、交友诈骗、投资诈骗、中奖诈骗。 熟悉网络的年轻人被骗最多 民警对这十类电信网络诈骗进行了分析。从危害性上说,冒充公检法诈骗的案件往往诈骗金额较大,同时严重影响政府部门的社会公信力。从选择作案对象上说,冒充客服、QQ(微信)诈骗等案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如QQ(微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主要针对公司、企业的财会人员。从手段特点上说,不少诈骗信息来自于正规且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站,同时各种伪基站发送的问题短信也令受害人难以辨别真假。 民警还对受骗人群年龄段进行了分析,发现16岁至26岁人群占被骗案件总数的48.4%。该年龄段以学生群体为主,对网络有较强的依赖性,同时社会经验少,防范意识不强,成为诈骗分子的主要目标。 27岁至40岁受害人占被骗案件总数的34.4%。此外,41岁至55岁受害人占被骗案件总数的12.9%。该年龄段是掌握社会财富最多的群体。而56岁至70岁受害人占被骗案件总数的1.35%。该年龄段中,社会信息相对闭塞又掌管家庭财务的妇女或退休在家、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较易受骗。犯罪嫌疑人一般选择上午9时至下午5时这个时间段,对单独在家的老人进行诈骗。 做好防范,市民对这些方面要特别注意 纵观公安机关破获的案件,犯罪分子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归根结底就是为了骗钱。对于这方面的防范,民警给出了八条建议:树立防骗意识,不轻信天上掉馅饼;涉及汇款等银行业务时,要加强防范;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加强与警方配合,切实保护其财产安全;多做调查印证;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购买违禁物品属于违法行为;银行卡ATM机转账可撤销。 “特别要提醒的就是个人信息方面。”民警说,市民在银行办理业务、购车、购房时,要注意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谨防不法分子获取。尤其是手机短信、微信当中的网址链接,不要随意点击,里面很有可能是木马程序。还有QQ联系人尽量不要备注为“爸爸”“妈妈”“张总”等,因为一旦犯罪分子窃取了你的QQ,从备注信息中就能分析出这些联系人和你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