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弹性十足的长面。 |
|
孙国林在制作长面。(陈朝霞 摄) |
和、揉、搓、盘、挂……只要天气晴好,62岁的孙国林就在位于海曙区鄞江镇悬慈村自家的屋子里忙碌着制作长面,一忙就是一天。 本报记者 陈朝霞 通讯员 毛一波 吴佳怡 长面是鄞江镇非遗项目之一,作为传承人,孙国林14岁到奉化学习这一技艺,3年后出师,就凭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至今已近半个世纪。 笔者在孙师傅家里观看了长面整个制作过程。孙师傅先是选取25公斤精白面粉与村里冬暖夏凉的地下水混合,加入适量的盐,均匀搅拌,用力揉捏1小时,接着醒面1小时,待面弹性十足,便刷上一层食用油,继续揉搓1小时,直至面团变成直径不到1厘米的长条,再将它一根根交叉缠在长40厘米的竹条上,放入面柜中保湿保温……当最后面条齐刷刷地在太阳底下晒干从木架子上收下时,粗粗的面条如变魔术般地成为2米多长均匀细细的一根根了。 “制作长面有10多道工序,和面、闷缸、搓粗条、搓细条、盘缸、闷箱、上架、拉长、分面、晒面、收面等,每一道都有讲究。”说起自己的“看家本领”,孙师傅滔滔不绝,“和面时放盐是最讲究的,放了盐,面才有韧性,而放多少盐则要根据天气状况,天冷天热不一样,晴天雨天也不一样。做长面还是个力气活,揉搓要花力气,才有筋道。” 孙师傅说,他的手艺看天吃饭,做长面的他最喜爱阳光灿烂的日子。“晒面要考虑风向,刮西北风,面干得快,吹东南风就慢些。风太大了不行,面容易断。要不时走近观察,看看面的干湿程度如何,是否打结、断裂。一般情况,长面在大太阳底下晒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收了。”孙师傅侃侃而谈,夏天,他总是在半夜12时左右天凉快时开工,忙碌一夜,第二天一早正好在日头高悬时晒出去,这样面可以保持最新鲜;而冬天则是凌晨四五时起床开始忙碌,这样也能赶上大太阳。 凭着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的态度,经过口口相传,孙师傅制作的长面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订,20元一公斤。来的都是‘回头客’,杭州等外地客人很多,一位邱隘的客人来了不下20趟。”孙师傅说,“我做出的长面筋道爽滑,久煮不煳,易消化,特别适合胃不好的人,对产妇下奶也有帮助。以前,过33岁、60岁生日,产妇坐月子,为迎接第一次上门的毛脚女婿等,宁波人都要煮碗长面。” 守着这门手艺40多年,孙师傅养大了两个孩子,如今儿女大学毕业在外工作,没有传承这份技艺。对此,孙师傅虽然遗憾,倒也非常理解:“这一手艺有技巧,又不能马虎,起早贪黑,太苦了,年轻人不愿学。”不过,当孙师傅的弟弟要从他这里学艺时,孙师傅非常开心地“倾囊相教”。如今,孙师傅49岁的弟弟早已出师,也开始忙碌的长面制作生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