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观众在特等奖作品前观看。(汤丹文 摄) |
记者 汤丹文 通讯员 俞 岚 昨天,第二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在市博物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是在全国书法爱好者送选的6495件作品中,评审出200件作品进行陈列。这些作品风格流派多样,质量上乘,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在当下的最高水平。 这个由西泠印社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指导、鄞州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性书法盛会,为何仅举办了两届,就有如此丰硕成果?记者为此专访了相关人士。 致敬大师 树立文化自信 昨天,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来到了活动开幕式的现场。“沙孟海是中国书法界高山仰止的大师,在大师的故乡举办这样的活动,这是向大师致敬,非常有意义。”陈振濂说。 在随后的记者专访中,他向记者表示,书法篆刻是中国文化自信最重要的艺术载体,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就是由汉字书写来传承的。他表示,这次获奖的20位作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豪才俊,浙江和本地的参赛者获奖并不是很多,2名特等奖的获得者来自广东和安徽。“这显示了主办方海纳百川的胸襟,也是我们鄞州区文化自信的另一种体现。” 据记者了解到,此次书展由西泠印社主办,这也是这个中国书法最高艺术机构首次与地方进行专题性展览合作。“沙孟海是西泠印社的第四任社长,可以这么说,大师精神的感召,是这么多选手来参加这一书法盛会的重要原因。”沙孟海书学院院长钱丁盛如此认为。 严格评选 体现公正公平 此次书展,有6495件作品参赛,如何体现公正公平,让真正高素质的艺术家脱颖而出? 陈振濂是本届书展的评委会主席。他告诉记者,此次评选从众多作品中选出200件作品入围,再选出30件作品作为获奖的备选。在确定30位人选时,因为选票票数相等的原因,有34人入围。有人认为就这34人再投一轮就确定算了。但为体现公正,最终评委会还是不厌其烦地再筛选了一轮。”我们那次评好,连午饭也没吃,有的评委下午直接乘飞机走了。” 此次书展,也“创”出了中国书法界评优的一些新规矩。比如,入围的30位书者,必须现场笔试。他们不仅要书写自己参赛的作品,还要以不同字体书写指定的四个汉字。书法抄录沙老书学论文也是必选。“一句话,书者是否优秀,不仅要看他的技法、技巧,也要看他的文化素养。”陈振濂说。 布展精细 传播书法艺术 昨天到现场观展的市民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场获奖书法篆刻作品的展示,他们还能通过多媒体、实物、文献等多种方式,来了解沙孟海的书法艺术世界、鄞州的大松石和当地书法艺术发展的现状源流。 无论是展厅的设计,还是作品的摆放,都体现了主办者精细的工匠精神,陈振濂对此大为赞赏。“书法艺术的普及,不仅要靠宣传,更要靠互动的传播。要讲究传播的到达率。”“这样布展,对即使是书法艺术门外汉的人来说,也能起到入门的作用,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不久前,陈振濂在央视参加“开讲了”栏目的摄制。作为主讲人,他在现场先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当中,用手机发短信用拼音输入的有几个人,用笔画输入的又有几个?结果大多数人表示用拼音,只有3个人用笔画。“这就是传播的到位率,小小一个问题,一下让人了解到汉字书写面临的困境了。” 百尺竿头 打造文化品牌 在昨天的开幕式后,陈振濂为书法爱好者举办了《篆刻艺术创新路径》的讲座。与此同时,沙孟海书学院印学研究所也正式挂牌。 “篆刻艺术,宁波在全国有影响力,而鄞州的篆刻艺术又占了宁波的半壁江山。”钱丁盛说。 鄞州文化部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鄞州历史上书法英才辈出,近几年书法事业更是繁荣。4年前,鄞州成功创建中国书法之乡,并举行了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展。如今,鄞州正通过书法展、沙孟海学术论坛、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宁波基地的落户以及开展印学研究,全方位打造书法这一地方文化特色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