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文体新闻·旅游休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受国家级非遗新活力

宁海平调大戏 《金莲斩蛟》亮相甬城

    本报记者 陈青

    宁海平调越剧团昨晚在逸夫剧院上演了传统大戏《金莲斩蛟》,堪称我国戏曲表演艺术一绝的“耍牙”让甬城戏迷大饱眼福。这也是该剧自2014年之后再次在宁波上演。

    两台大戏展平调新活力

    至今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宁海平调是浙江省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金莲斩蛟》改编于传统剧目《小金钱》,集中了“耍牙”“一马双鞍”“抱瓶滑雪”等平调传统表演绝技,又融合了平调经典曲牌、唱腔和锣鼓,是宁海平调最有代表性的一出剧目。2013年创排该剧后,在宁海、象山、宁波、三门、天台等地演出,广受好评。

    除了《金莲斩蛟》,此次前来参加逸夫剧院“戏曲舞台艺术沙龙”专场演出的平调大戏还有《白雀寺》,该剧去年参加了浙江省第十三届戏剧节。《白雀寺》也属于老戏新唱,讲述的是为官清廉的县令勇除歹人,维护一方平安的故事。宁海平调老艺人陈涛亲自操刀,将传统音乐融入现代元素。如在“三大一小”“锣鼓助节”的伴奏中,加入小军鼓、低音鼓西洋打击乐器,更体现出剧情的起伏和人物情感张力。舞美、灯光、造型则由省内外专家团队量身打造。业内人士赞赏宁海平调焕发的新活力,“这批中青年演员尤其棒”,这些被赞誉的演员中包括吕娅娜、薛巧萍、潘菊红、张晓霞、王秋桦、陈海燕等。

    宁海平调越剧团负责人夏永盛告诉记者,春节过后已是剧团第二次来宁波演出,上个月,宁海平调越剧团来甬演出了越剧《梅花谣》《汉文皇后》,“我们一个团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剧种,越剧比较柔美,平调比较高亢,两次演出效果都挺好,很能锻炼演职人员。”

    人才培养剧目创作两手抓

    近些年来,各方为宁海平调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很多工作,观看人数在慢慢回升。夏永盛介绍:“首先需要解决生存问题,90%的演出在农村。因为越剧受众面广,剧团到温岭等地演出时的安排以越剧居多,毕竟市场有局限性。比如一次到农村演9场戏,平调安排两场,以折子戏为主,以此慢慢培养观众。观众对于平调也有一个认识和喜欢的过程,而且可能很漫长。”

    宁海平调除了参加政府举办的大型活动,平调大戏经常在宁海县百姓大舞台演出。去年,平调耍牙技艺还参加了乌镇互联网大会专场戏曲演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我们更有责任、有担当把平调艺术发扬光大。”

    夏永盛说,一直以来平调在剧目生产上注重精品创作,除了《金莲斩蛟》《白雀寺》,展现平调艺人对事业坚守的原创剧目《山坑班》,编导、舞美等主创来自一线,目前正申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在人才培养方面,去年12月,新生代耍牙传人薛巧萍、陈海燕、史镇滔、麻致源正式拜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叶全民,这意味着宁海传统的耍牙技艺有了新的传人。首批平调传承班的学员已经从绍兴的戏曲学校毕业,去年8月他们演出了青春版《追鱼》。去年9月,全省濒危剧种传承人培训,宁海平调越剧团派出了6名主要演员参加,为此放弃了很多演出。夏永盛表示,演员需要舞台的积累,成熟期在5年以上,必须为他们提供各种实践机会,除了“派出去”,剧团还请专业老师为演员在声腔等方面进行培训,“这对提升整体业务能力有帮助。通过几年的努力,一批青年演员已经脱颖而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