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海清 问题二字,人们耳熟能详,可以说是时下的高频用词。现在正所谓是矛盾和问题的多发期,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不断叠加。有时还会很复杂、很尖锐,而且具有紧迫性。所以,坚持问题导向,就成为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坚持问题导向,先要看准问题。问题无处不在,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分清哪些是真问题,应当正视;哪些问题原本并不存在,不过是有人打着问题的招牌另有所谋。 先说说个人问题和生活问题。作家王蒙曾在一篇小说中提到,现实中人们把爱情说成是解决生活问题或解决个人问题,似乎这样说才合法、才规范。如果他说要去看心上人,那么人们马上会认为他“作风不好”,认为他感情不健康。把爱情说成是问题,把结婚说成解决问题,这是对祖国语言的歪曲和对感情的侮辱。王蒙的感慨与愤然情理并举,但人们还是得从俗,还得接受这种刻板僵硬的说辞。因为,爱情与婚姻一词虽然神圣高雅,却远不如“个人问题”和“生活问题”分量之重、更接地气,有人可以不谈爱情,但要求解决个人问题,却是天经地义。 与个人问题相对应的是组织问题。这里指的是要求加入党组织的问题。其实,要求入党本身不是问题,动机才是大问题。动机纯洁者,追求理想和信仰,埋头苦干,经受考验;动机不纯者,把入党当作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投机钻营,华而不实。动机纯正者愿望再迫切,也会虔诚地表达思想,接受教育,唯恐被误解为伸手要“党票”;动机不纯者,则化羞涩为强势,堂而皇之地要求解决“组织问题”。难怪有的单位真的“敞开大门”,慷慨地为一些人解决“组织问题”。不过,如此一来,“组织不纯”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说说职务问题,跑官要官历来为人所不耻。前几年,受不良风气影响,一些单位和部门出现了不少奇怪现象,不论是面对职务、职称,还是荣誉,有的人不看自身条件如何、能力如何、政绩如何、口碑如何,毫无顾忌地跑、找、闹、要,甚至摆出一堆所谓的“个人业绩”,讲出一串“充分理由”,让组织提拔自己、重用自己,否则就认为是处事不公、持有偏见、藏着猫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坚决禁止向党伸手要职务、要荣誉、要待遇行为……这是对要求解决“职务问题”的人敲响的警钟。 一些“职务问题”与毛遂自荐、敢于担当有着原则界限,区别就在于动机和手段的不同,待遇问题也随之而来。照理说,对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应当提高待遇,对领导干部则应提倡多奉献、少索取。可有的干部锱铢必较,时常把待遇问题挂在嘴边。一些人认为闹一闹就有好处,要一要就得便宜。这说明一些单位的风气被搞坏了,人们的心理被扭曲了。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就“想了很久,不吐不快”的一件事,撰写《享受岂能是头衔》,对一些“社会精英”既追求实惠,又爱慕虚荣的心态做了辛辣批评和善意规劝,可谓入木三分。可见,待遇若成了问题,那么,怎样对待待遇则是更大的问题。 中国的语言文字很丰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意思,一个意思也可以用多个词语来表达。有个段子,说是中文“方便”一词让老外们摸不着头脑,闹出了很多笑话。“问题”一词也是如此,语义纷繁宽泛,内容复杂,要防止那些“伪问题”在文字场胡乱搅局,更不能在别的场大行其道。作家王蒙认为爱情方面的“个人问题”、“生活问题”的表述,是对祖国语言的歪曲和对感情的侮辱,那么,其他“问题”的分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要把问题搞清楚也不是太难,对党员干部而言,只要真正关注民生问题、责任问题,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