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4月0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微语言”治理刻不容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宋晖在《人民日报》刊文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当前,“微语言”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并且呈现由“微”向“大”的发展趋势。“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既要适应并发展“微语言”,又要重视“微语言”治理工作。

    加强“微语言”治理,应深入到“微语言”使用的平台。“微语言”主要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使用,因此,对其治理也必须深入到这些社交平台,采取有的放矢的举措。从事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的公司都应有“微语言”治理意识,不能为语言污染推波助澜。比如,汉字输入法、搜索引擎等都应设置过滤词表。各种社交平台的管理者更应高度重视语言污染问题,防止低俗语言肆意蔓延。把“微语言”使用的平台治理好了,“微语言”的语言污染问题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加强“微语言”治理,需要形成多方协同行动的格局。加强“微语言”治理,不仅需要国家进一步完善语言政策,需要相关机构运用不同工具和手段来规范语言的使用,还需要各相关主体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有关政府部门应在制度层面抓紧出台操作性强、易于落地的政策,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方、使用者也应从自身做起,努力防止语言污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