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事先做人

——追忆培罗成集团创始人史利英

    本报记者 黄 合 董小芳

    鄞州记者站 张绘薇 杨 磊

    默哀、致辞、鞠躬。昨日下午,鄞州区下应街道东兴社区礼堂,短短半个小时的追思仪式,显得格外低调而朴实。

    稀稀落落的春雨里,数百名缠着黑纱的追悼者,肩并肩站着,神情肃穆,他们要亲自送培罗成创始人史利英最后一程。

    就在5月1日,史利英这名叱咤宁波服装界的女企业家,走完了她传奇的一生。“做事先做人”,作为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第一代创业女性,她的身上,不仅有着一名草根企业家的勤奋和执着,更浓缩着一代甬商群体敢为人先、砥砺奋进的精神。

    筚路蓝缕的“创业者”

    她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41岁开始走上创业路,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个相当大胆的选择——更何况,踏上这条沉浮难测的商海之路的,还是个一穷二白的农村妇女。

    不过,身材瘦小的史利英并不害怕。

    1984年的宁波,已走在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上,“宁波帮”给这个并不起眼的海滨城市,带来了看得见的身份和机遇。在黄土地里穷苦了半辈子的农村妇女史利英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她隐隐觉得,“中国要变了”,她终于等到了这个充满机遇的崭新时代。

    没有资源、没有经验、没有背景,靠着仅有的1000元积蓄、19名农村妇女、自家带的缝纫机、4间破旧的小屋,史利英走上了创业之路。

    她在简朴的办公室写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那个时候的服装业,已经不是所谓的“蓝海”。依托着上海高速发展的制衣业,承接代加工业务的众多小作坊式企业,迅速在宁波农村雨后春笋般崛起。拉几个年轻的姑娘,几台缝纫机,几间厂房,谁都可以白手起家。但是,史利英并没有就此满足,她的心里有着更大的梦想。

    “我们眼光要放得更远,要看得到未来,看得到发展,时刻跟得上时代。”敏锐的史利英把目光瞄向了当时服装业的“明珠”——西服。要做要求最高的活儿,就必须有最好的技术人员,史利英深知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于是,她从报纸上找到了当时著名的“红帮裁缝”大师陆成法。屡屡被拒,屡屡登门;陆成法爱人生病,她就在床前不眠不休照顾……最终,陆成法被她的真诚和执着打动,成了企业的技术顾问。由此,这个乡镇企业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培罗成”的名字也自此诞生。

    1990年,培罗成有了新厂房,史利英拍板花费20多万元,买下了一台注边机,以“机器换人”提升效率。这笔钱,在当时称得上是巨款。

    她常说,企业要做好,设计研发永远要放在第一位。因此从创业之初到现在,在人才引进、设备投资上,她一直都不惜成本、果敢决断。

    有员工裁片没裁好,少一个角,就想后期用边角料补一下。结果被史利英训诫:“质量上一定要严,一个角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衣服舒适感。”

    她常说,每做一件衣服,都想着是做给自己的父亲兄弟穿,这样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超前的眼光和从严的要求,让这个小作坊的村办企业,一点点走上新台阶,赢得了口碑。现如今在培罗成的客户中,合作超过20年的,不在少数。

    2004年“全国三八红旗手”颁奖现场,她讲述着关于宁波“红帮”裁缝传人的故事,人民大会堂响起热烈掌声,听众说她是中国的“阿信”。

    心系社会的“企业家”

    她说:以德为先,以善为本,以礼为敬

    “大姐不仅是一名创业者,更是一名企业家。她身上有着回馈乡梓、回报社会的自觉,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楷模。”在追思会上,市女企业家协会会长高屏的脸上,还留有泪痕。

    “以德为先,以善为本,以礼为敬。”这句话,史利英总是挂在嘴边。在众人的回忆里,她总是那个挂着笑容、精力充沛的热心肠,她的仗义疏财,她的宽以待人,就像她红红火火的事业一样,让人印象深刻。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向灾区捐款166万元;2002年起向宋庆龄基金会捐款,累计超过600万元;2003年在鄞州区慈善总会设立200万元“培罗成慈善扶贫基金”;2009年7月18日,向鄞州区慈善总会提出个人建立1000万元“史利英助学奖学基金”,每年增益用于扶助全区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奖励优秀学生……

    “很多时候,董事长看到人家遇到困难,就直接伸手相助,甚至都没跟我们说。”培罗成集团的财务人员说,要统计出史董捐助社会公益事业的准确数额,非常困难,因为很多是她随机自掏腰包的,压根没有留下凭证。 

2004年,鄞州区企业家协会组织去章水慰问困难家庭。眼尖的史利英发现了只有几十名留守学生的杖锡小学,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脚上的鞋子也有些破洞,到了午饭时间,只能酱油拌饭。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热心的史利英发起了“爱心午餐”行动,不仅每年给山上的孩子送去学习用品、衣物,还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改善伙食。

“史利英是那个时代女企业家的标杆,非常了不起。”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梅珍对这位热心的宁波老太印象深刻。10多年前,双方谈过合作,史利英主动提出,公司有一些库存的面料,可以给学生们练练手。

“只要是和她接触过的,都会被史大姐的个性所感染,她为女性说话,为创业者鼓与呼。”康楠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萍至今记得和史大姐的第一次见面,史利英告诉她,做企业不容易,大家互相帮助,“如果业务接不上,就来找我。”

舍得之间,方显情怀。只有跟了史利英数十年的员工,才知道她仗义疏财的背后,自己穿的是用剩的面料做的衣服,吃着咸鱼咸菜。

“奉献于事业,造福于人民,回报于社会”——这15个字按史利英的意愿,刻在公司最显眼的位置。

言传身教的“传承者”

她说:守业难,难在子孙不知创业者苦难

“我依然认定知识是最好的事业基础,社会是最好的课堂。为两个儿子能接手企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尽到了做母亲的责任,这是最大的幸福。”

2010年,史利英在市女企业家文化沙龙上说的一席话,让在座者至今印象深刻。就在前一年,史利英在公司25周年文艺晚会上完成权力交接,陆信国和陆宏国成为企业新一代的掌舵者,成为宁波民企代际交接的标杆。

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其实,对于那一批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的第一批创业者来说,企业已到了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候。以诚立身的精神是否能够传承,敢闯敢干的劲头是否能够延续,是一个特别大的命题。

“创业难,守业更难,难在子孙不知创业者苦难。”这一点,史利英心里非常清楚。

1989年,眼光独到的史利英一咬牙,向友人借了1万元凑齐经费,送两个儿子去日本半工半读,学习企业管理。1993年,学成归来的两个儿子,想在别的企业寻求机会或者单干,史利英板下脸把儿子叫回了培罗成,让他们立志把这个牌子打向世界。

小儿子陆宏国被安排进入整烫和裁剪车间,大儿子陆信国被安排到杭州担任分公司经理,在堆满了西服的基层一线,兄弟俩从零开始。“熟悉了基层,才有资格去管理它。经验从基层积累,本事也从基层学起。”这样的安排,是史利英的坚持。

“那么多年来,我们在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始终记得母亲的话,做事之前先把人做好。”在基层一线,兄弟俩更能亲身感受到,母亲对企业的无私付出和对员工的关爱。在培罗成,从来没有裁员,30多年工龄的员工一大把;在培罗成,基本没有什么流失的客户,30多年合作下来依然如故。

“老实说,她教子有方,接班很成功。”同期创办企业的宁波浙东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邱兴祝说,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培罗成始终能够站稳脚跟,还能保持正面的品牌形象,很不容易。

“在我的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为培罗成,母亲献出了自己的心血,我会秉承母亲的精神,把企业做精、做大、做强。”眼前的培罗成董事长陆信国,像极了史利英,一样低调,一样踏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