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郑卫国正在工作中。 (黄程 摄) |
本报记者 黄 程 慈溪报道组 卢萌卿 通讯员 黄松松 上月初,郑卫国受邀从青瓷之都龙泉来到慈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在上林湖畔夜以继日地修复后司岙遗址出土的秘色瓷。“5+2,白加黑。”郑卫国笑着说,修复这批出土文物,时间紧,难度大,“既然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必须尽全力完美地完成。” 郑卫国的底气,源自十多年的钻研。在来到上林湖之前,他已经修复瓷器超过万件,成为国内专攻青瓷修复的顶尖专家,吸引了各地瓷器藏家上门“求医”。纵横中国瓷史上千年,制瓷人盈千累万,可当下从事古瓷修复的专家却是凤毛麟角。这其中的难点在于,瓷器的原料和成品是不同物质,只能寻找替代材料修复,有很大偶然性。此外,古瓷修复要求修旧如旧,这让瓷器修复这门艺术更为难上加难。 “作为龙泉人,我走上青瓷修复之路,既是世代相传,又是机缘巧合。”郑卫国说,他的爷爷早年以锔瓷谋生,一直以来耳濡目染,他也曾跟着姐姐到瓷厂里打零工。但是真正认定这条路,是在2003年。 参加工作之初,郑卫国被分配到国企,后来卖过水果,做过建材、汽车租赁。几经辗转之后的2003年,郑卫国得知龙泉青瓷修复尚属空白,于是来到平阳找叔父学锔瓷和古陶瓷的修复。此后,他又先后到广东、上海、景德镇等地,交流学习古瓷修复技艺。幸运的是,郑卫国得以拜中国最著名的古陶瓷修复专家于爱平以及非物质文化锔瓷技艺传承人耿海胜为师。 清洗、黏合、补缺、打底、上色、做釉,这六个主要程序是瓷器修复的死律。但是青瓷器的胎和釉的颜色以及原始瓷釉、片纹等工艺,是青瓷器修复的特殊技术。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磨炼,郑卫国的技艺已经炉火纯青。但遗憾的是,再怎么“巧夺天工”,由于现代材料的特殊性,修复过的青瓷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还是会微微泛银光。 为了追求完美,郑卫国在修复中不断学习,研究合成出了一种新的高端材料,可以使修复后的古瓷的釉接近原瓷釉的硬度和色泽,就连紫外线都“照”不出异样,用钥匙和硬币刮修复的部位,还会发出类似原瓷釉的声音,修复水平堪称国内顶尖。 “秘色瓷是青瓷中顶级的产品,要修复它难度极大。天青的颜色,加上极薄的金丝釉,还要做出层次感。”郑卫国说,在圈子行迹多年,他几乎没遇到过秘色瓷,只有在6年前,有一位慈溪人拿着一件上门,“这次修复30件出土秘色瓷,是可遇不可求的缘分,我深感荣幸。亲眼见识到唐代就能烧出如此精美的青瓷珍品,让我大开眼界,学到很多。” 正是出于这份赤子之心,郑卫国一接到慈溪的邀请,便放下了家里和研究所一大堆的事务,带着满满一车的工具来到上林湖。 伴随着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考古发掘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捧得“考古界奥斯卡”,秘色瓷在全国舞台惊艳亮相。下个月,遗址出土的秘色瓷将赴故宫博物院参展。把受损的瓷器甚至是破碎的瓷片修复如初,这背后,是瓷器修复大师郑卫国“妙手回春”,经他之手,上万件残损的瓷器得以“重生”,洗尽铅华之余发散出了更浓郁的历史古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