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 吉 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鼓励“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句语重心长的话,虽然是说给广大青年学生的,但也值得广大党员干部深思和践行。 是立志做大事,还是立志做大官?无论是尚未从业的广大青年,还是已经在岗的党员干部,都体现为人生目标的定位和价值的追求。对于前者来讲,首先要面对的是做事与做官的职业选择问题,即要不要走从政之路;对于后者而言,考虑的则是做官与做事的关系处理问题,即到底是为了哪一个。就从政为官的意义而论,做官就是做事的平台。官当得如何,就看事干得怎样。作为党员干部,也应该“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党的根本宗旨意味着,做官就是当“公仆”,绝不是当“老爷”;做事就是为民服务,绝不是为己谋利。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说过,“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干出事业来。”像贵州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历时36年“和大山较劲”,带领群众凿绝壁、修水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书写了新时期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虽然说做大官有更大的平台,可以做更大的事情,但实际上,职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与价值的高低、成就的大小,并不能直接画等号,甚至有时成反比。像焦裕禄、沈浩和廖俊波等好党员、好干部,虽然职务不高,但秉公用权、勤政务实,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为人民所景仰;而像周永康、薄熙来之流,尽管身居高位,却滥用职权、胡作非为,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被群众所唾弃。 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只想做大官、不想做大事。平心而论,有志于成长进步可以理解、无可厚非。需要注意的是,从干部成长规律和选用条件来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被提拔重用。德,反映出做官的态度;才,体现为做事的能力。反过来说,要想做官、升官,也得做事、成事。如果因为羡慕职务的光环、沉醉身份的荣耀、享受权力的快感而去做官,就会志为利惑、心为物役,最终不但官做不好,还有跌入腐败泥淖的危险。 干部队伍是宝塔型结构,越往上位置越少,即便有做大事的能力,也未必有做大官的机会。这对党员干部更是一种考验。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易学习二十多年没被提拔使用,但他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做事情;而另一个人孙连成,在仕途不顺、提升无望的情况下,就庸庸碌碌、疲疲沓沓地不干事、不作为。这一正一反的典型,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警示意义。 干部职务一阵子,党员身份一辈子,做事是永远的追求。官能当多大,往往受制于客观因素;而事能干多少,常常取决于主观努力。如何做官、怎样做事,见证的是信念,考量的是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