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忆记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惜字炉和惜字社

浙江上虞区曹娥街道孝女庙村惜字炉口的对联
安徽泾县查济村的惜字炉
浙江景宁县大漈乡的惜字炉
江西抚州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的惜字炉
陕西韩城市党家村的惜字炉(桑金伟 摄)

    桑金伟           

    我儿时求读的三山小学,早年是三北地区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质量最好的小学。我在校时似乎已不见了惜字炉,但每个班级都有一只竹制的字纸篓,值日的同学每天要把字纸倒到规定的地方。字纸,是指有字迹的废纸。说到此,我突然想到,如今“字纸”的概念也没有了,只是统称“垃圾”。

    说到字纸篓,不能不提到字纸炉。字纸炉是专门用来焚烧字纸的炉子。旧时各地建有形式各异的字纸炉,有宝塔型、亭阁型、楼屋型等。其名称则更多,如:惜字炉、化字炉、焚纸炉,惜字塔、文风塔,敬字亭、圣迹亭、敬圣亭、文笔亭,惜字楼、焚字库等不一而足。为简洁起见,下文通称惜字炉。

    不少惜字炉口子两侧还有意蕴深厚的对联,或敬重或寄寓或劝化,它让惜字炉散发着浓浓的文气。据载,成都西来古镇文峰塔下建有焚字库,上刻“惜字宫”三字,旁有联曰:“废墨收经史,遗文著汉唐”;广东徐闻锦囊所城敬字亭题有“为惜残篇归净土,先焚断简赴清流”的对联;余姚河姆渡镇罗江村的刘家祠堂东侧有字纸弄,因弄堂内有字纸炉而得名,炉边题有“毋弃六书片纸,只因一字千金”等句……精彩的联语还有很多,如“字纸成丹桂,炉烟结祥云”“一炉纸化氤氲气,万古人存爱护心”“文运宏开,过化存神”“鸟喙笔锋光射斗,龙潭墨浪锦成文”“自古能知化丙者,于今便是识丁人”“敬昭物则彝伦叙,字启文明世运新”等。可惜,岁月沧桑,惜字炉大多已被拆毁,即便偶尔幸存于世,也因现代人对其陌生,失去了本来的用途。

    多年来,笔者外出时总是留意着惜字炉。我先后在江西抚州金溪县双塘镇竹桥村、陕西韩城市党家村、安徽泾县查济村、浙江景宁县大漈乡、浙江上虞区曹娥街道孝女庙村5地,共拍到了5个惜字炉。金溪竹桥村的惜字炉建在大门后;韩城市党家村的惜字炉建在墙角边;泾县查济村的炉在宗祠外;景宁大漈的叫字纸库,刻有“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的对联。其中坐落在曹娥江畔、曹娥庙边上女庙村的惜字炉最为原汁原味。就在上个月,住在百官的老同学邀我去拍摄正在拆迁的孝女庙村老村落,我有幸与其邂逅。这个用青砖雕砌的楼屋型惜字炉,建筑精美,保存尚好,远远望去如同照壁。对联与横批都是砖雕,虽有风化,但字迹清晰可辨——“文在炉中化,气由鼎上升”,为行书五字联,横批是“文光”。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现悉,年前来自上海历史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已察看过此惜字炉,我想动迁时开发商应该会手下留情的。

    汉字是中华文明与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们历来用惊天地、泣鬼神来形容仓颉造字之伟大。惜字炉起源于敬惜字纸的古老民俗,表现了民间对文字的敬重。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得到的告诫是:凡写了字的纸,不得乱丢,不得包物抹桌等,更不能踩踏在脚下。焚后的纸灰要埋入土中或倾倒于江海之中。老人还警示我们:“踩字纸将来会变成瞎子。”所以,我们从小就对字纸持有敬畏之心。

    一般认为,敬惜字纸的民俗从唐代开始,至明清大盛,民国以后逐渐衰弱,到19世纪50年代末就基本消失了。据说,清初惜字之风还流传到日本、东南亚等地。

    除了设置惜字炉外,一些地方还成立了惜字社、敬字会、文昌会等惜字社团。据说在老天津,这种社团较多,知名的有广文社、崇文社、兴文社、郁文社、拾遗社等。

    惜字社收字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雇人到大街小巷去找回字纸;另一种是把民众送来的字纸,收集到一处,集中焚化。有的惜字社还为单位和个人送去字纸篓。也有筹钱集资,印制宣传崇文敬字的小册子发给大家的。

    据说,逢农历三月初三,旧时天津民间更有敬惜字纸的活动。这一天,津沽文人学子身穿盛装,沐浴着明媚的春光,齐聚老城西北角文昌宫、杨柳青文昌阁等场所,惜字社将集中收存的字纸放入惜字炉焚化。接着学子们抬着装满纸灰的箱子,在礼乐伴奏下结队沿街而行,最后将灰烬撒入附近的河水中。这一礼仪俗称“送字灰”或“送字纸”,以示重文敬字。

    当今造纸业和印刷术如此发达,各种字纸来得极为方便,去得也十分随意。街头巷尾,字纸无处不在,在舟车上、公园里,以报纸铺坐处的也很常见,各种小广告纸到处乱贴乱发,又随即丢弃……浪费的是用木材换来的纸,糟蹋的是自古敬重的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