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阅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食滋味与人情百味

——读逯耀东《寒夜客来》

    蔡体霓           

    现在,谈吃的书真是不少。手头上的这本《寒夜客来》,作者逯耀东是台湾的历史系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丰县,少年时在苏州读书生活,他写有多部散文体专谈饮食文化的书。书里虽有各式各样菜肴的烹煮以及色香味的精彩描述,但佳妙处却在味道之外的情味,即饮食中的气氛与情趣。再加上旅途中时有太太的陪伴,亦有一种温暖的日常家居氛围。他太太曾在西安度过少年时代,他俩在各地转悠,对旧时风物的念想更是少不了的。

    《从城隍庙吃到夫子庙》一文所写之处,我亦熟悉,读的时候更觉有味。作者道,那几天,正在南京,本想去买半只盐水鸭来,后来转想前面大街上有家卖烧鸡的店,不如去买只符离集烧鸡来吃,以往车过符离集都会买一两只在车上吃。接着,他说到台北多的是卖道口烧鸡的,只有推脚踏车的老傅卖的是符离集烧鸡,只是这两年回台北却找不到他,问附近的人都摆头说不知道。作者过去为他传过家书,猜想也许他叶落归根回故里了。

    作者又道,去年在台北,晚上他太太从香港打长途电话来,说有位朋友托人专程带了一个符离集烧鸡来。作者在电话里对太太说:“你吃,你立即吃,吃了把味道告诉我。”

    这次在南京吃符离集烧鸡,他问站柜的师傅,是符离集人吗?答说符离集与徐州不远。作者觉得很亲切,可算半个老乡。字里行间说的是美食滋味,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人情百味。

    有一次,夫妇俩坐软卧经过无锡,心想这次行程竟没有无锡这一站,无锡的肉骨头和著名的小笼馒头吃不成了,颇为怅然。忽然听到站台上有“肉骨头”的叫喊声,伸头窗外看到小贩正推车叫卖。于是立即飞奔下车买了两盒,又意外地买到一竹篓小笼馒头。无锡有句俗话:“惠山泥人肉骨头,小笼馒头油面筋。”说的是无锡四大特产。买的两盒“真陆稿荐”肉骨头,正符合无锡人说的“好肉出在骨头边”,色呈紫红,油而不腻,骨酥肉鲜,甜咸适宜。

    待同室乘客下车,只剩他俩时,作者说他踞坐铺位上,一手啤酒,一手肉骨头,颇似济癫当年。窗外是细雨中的葱绿田野,竹林疏树间浮着薄霭,映着灰白相间农舍的飞檐,转瞬倒逝,顷刻又来。“这是江南,是真正的江南,不必再忆江南了。”这种即景抒怀的文字,味道颇浓。

    《更上长安》是作者陪太太去西安的散记。说甑糕是太太在西安上学时吃的一味早点,平时她对吃一向不在意,唯独对小时候吃的甑糕,这些年来一直念念不忘。于是,他俩就去寻找甑糕,一路打听,牵扯出西安城里的种种特色小吃、历史掌故。甑糕是一种古老的食品,由蒸制用的甑而得名。他们走向扫街的老妇,他太太用陕西话问哪里有甑糕卖。根据提示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果然有卖甑糕的,父子俩照顾一个摊子,父亲近70岁,瘦瘦的个子,颔下有一把花白的胡子。“他知道我们是外地来的,却能说本地话,分外亲切。”摊主听说他俩是专来吃甑糕的,在盛满甑糕的小碟子里,又添上一些枣子。“枣香扑鼻,绵软粘甜”。照我看来,这味道,足可一解乡愁。

    另一篇题为《烤番薯》的文章,写的是作者居处附近小公园外的小吃摊集市。在这些小吃摊中,有卖烤番薯的车子。作者道,喜欢的倒不是烤番薯,而是小货车前玻璃窗上挂着的那幅彩色的大招贴,上印一行字——“戏说童年的神话,传统美食再现烤番薯”。招贴画的主景是秋收后蓝色的天空、金黄的田地。一群孩子聚在田里,围着一个用泥巴堆砌成的灶,灶里吐着熊熊的火苗,红色的火苗映着孩子们兴奋期待的脸。这画面足以令作者回忆起金色的童年,于是凑过去买一只烤番薯。我看了这些文字,亦觉光阴之美,很感动。

    对于吃,逯耀东先生认为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上海,他曾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街边洗菜,正在清洗是一块猪肝,旁边的竹篮子里,还有洗好的半只鸭子和一只猪脚。就凑过去问道:“请客呀!”那老太太抬起头来笑着说:“勿是呀!小囝今朝回来吃饭。”她笑得粲然,一如檐外早晨的阳光。

    平常的日子,却是令人怀念的时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