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豆进城记

    大漠

    五一劳动节回家,吃饭的时候老妈捧上了一盘香喷喷的土豆饼。土豆不大,煎得两面金黄,撒上盐,再撒上把小葱,刚出锅,还滋滋地冒着热气。土豆饼一上桌,就被我们几个一抢而空,一个个腮帮子鼓鼓的,一边吃一边连声说“好吃,好吃”,还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看着儿女们吃得开心,老妈心里美滋滋的,说,“土豆还小,正在长,你爸有些舍不得挖。我说这有什么关系啦,果蔬刚上市最好吃。好吃就吃,给你们吃没什么舍不得的。”说着又搬上来一盘。

    土豆是老爸种的,就种在屋后小界河边的那块地里。那块地本来是乌竹山,春头上雨后竹笋旺发的时候,可挖小竹笋,油焖啦、盐烤啦,是母亲“天天吃笋都吃不腻”的美味。近些年,因为经常从电视新闻里看到一些食品不安全的报道,两老就开始为自己在城里的子女们的食品安全问题操起了心。由于当年生产队落实土地承包责任制时,分到的口粮田少,父母就看上了自家屋后的那片竹山。说干就干,年过七旬的父亲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硬是把竹山开垦了出来。

    因为种过竹,土质松而不肥,父亲把挖小界河掏出来的河泥铺在了上面。又从邻村运人家酿完烧酒丢弃的谷糠、番薯渣等糟烧废料,把河泥发松;考虑到种东西需要基肥,他又从养鸭子的邻居那里要来一担担鸭泥;勤劳的他又把地周围的杂草削了,连带泥土烧成煤焦泥,拌上大灶的草木灰,对土地进行了彻底的改良,随后按季节种上不同的时令菜蔬,源源不断地送往城里。从此,屋后的那块宅边里成了父母的爱心农场,也成了我们姐弟仨家的菜篮子特供基地。

    立夏一过,去年年底种的土豆开始进入收获季节。因为土地肥沃,再加上父亲的辛勤浇灌,土豆长得又大又多,一钉耙挖下去,一棵藤蔓下面就结了大小几十颗,像小球似地挂着,黄灿灿的,着实诱人。屋后那三分地估摸可收获好几百斤呢。双休日我们几个又兴高采烈地回家去,吃了还不够,欢天喜地各自扛了一大袋回来,清蒸、红烧、盐焗、煮羹、塌饼......吃得欢天喜地。随后一个电话过去“爸——妈——,洋芋艿真好吃,我们都把它当饭吃呢!”电话那头传来父母爽朗的笑声,“好吃啊,吃完再来拿哦!”只要儿女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吃得好,吃得安全,两老就开心,觉得他们的辛苦值得!

    然而,问题来了,土豆丰收了,多了吃不完,老妈发了愁。虽说土豆保存时间长,但总归是新鲜味道好。于是她老人家想出一个办法,让我帮她捎上来,双休日到城里卖。

    镇上去卖不行吗?非带到城里卖?我不解。老妈说:哎,你不懂,你爸种的土豆无公害又好吃,城里人吃不到这么好的。再说农村种的多,也不好卖。听她的口气,似乎更多的还是一种大公无私慨而慷的味道。好吧,把好吃带给城里人,于是搭上我的车、赔上我的双休日,开始帮衬着老妈在小区附近的菜场做起了“小摊贩”,一边吆喝一边自嘲着也算是对底层生活的一种体验。

    土豆好卖,因为新鲜。老妈也会卖,人和气,也不计较几角乃至几元钱,“自家种的东西,又不是贩了来做生意的,”只要买主识货,跟她投缘,5元一斤,4元一斤,有时甚至10元3斤,随行就市。买的人吃过她的土豆,好吃,觉得农村老太太实诚,不骗人,第二天又会找上来,有的还留了电话,让她下次多带些。有个附近小区的大姐,开口就要50斤。第二次来,老妈只给了她20来斤。我不解,她要您全部给她好了,省得卖。老妈说,好东西要大家分享。

    可问题是菜场的管理人员不让她卖。尽管本来就是沿街的马路菜场,菜场里面的空位子根本不存在影响市容市貌或居民过往,但就是不让你摆,有的还弹眼落睛大声呵斥着。可老妈却心平气和地体谅着对方,说这就是人家的工作,不能摆就不摆吧。直等到管理人员下了班,菜场人也不多的时候才又拿出来。达观的老妈觉得那也是一种乐趣呢。

    老妈毕竟也是七十多岁的人了,经不起来来往往折腾,看着她疲惫的样子,我心疼,说您的土豆我全买了,几百斤土豆也值不了几个钱,省得你累,省得受这份闲气。再说您老人家又不是缺吃少穿的,每月拿着几千元的退休劳保,我们也在孝敬您。可老妈执意不肯。

    “那就别去菜场了,要不我在网上帮你卖吧。”话是说出了口,但让我卖给谁啊?网上认识的都是同学朋友,多难为情,这么便宜的土特产,让我送还送不出去呢。我正在郁闷,老妈却来到兴致,“真的?网上也可卖啊?那你帮我去卖吧。不能多啊,一人最多10斤。”“送人?那不行。那不是你的东西。土豆是你爸辛辛苦苦种上来的,你得尊重你爸的劳动!”

    “尊重你爸的劳动!”我一下醍醐灌顶无言以对......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