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所经历的七七年高考

    原 杰

    我1977年参加高考,主要是受到表兄的触动。

    有一天下班回家,母亲无意间提起,说表兄近来很忙,晚上看书看到十二点。我问为什么?她说准备参加高考啊!我心里一咯噔:自己的成绩比表兄好多了,连他都参加,我为什么不呢!不久,我高中的班主任也捎信来,说我成绩好,应该参加。这便坚定了参考的决心。

    可在准备复习考试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梦想远远没有那么容易实现。由于高中毕业已经好几年,学业荒废了不少,加上“文革”时的学校没有认真教学,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政策只说明了考试科目,共有政治、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六门,却并没有划分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作为首届考生,我没有任何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复习,也不知道会考些什么,更没有复习资料。何况由于人多,我家所在的奉化裘村中心学校不办复习班。没有教师授课,考生们各显神通,私下想方设法联系指导老师……我也专门到几十里外的母校奉化二中进行打探,那里确实举办了一期复习班。我去时刚好赶上一堂写作辅导课,虽人员爆满,不少人挤在后排,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只有老师授课的声音……实在挤不进去,我只好悄悄趴在窗外听——这个班,莼湖本地人也难挤进去,何况我一个外地人!

    最后想想,只有“自习”这一个办法了。白天要上班——没有告诉车间同事、领导,怕一旦考不上,会被笑话,复习时间只能集中在晚上。就这样,每晚坐在自制的8瓦小日光灯下翻书摘录、默默背诵,直至深夜。

    当时规定,大学文科可以不考外语。对我来说,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门也还好。尽管高中的后阶段基本不上课,可写政治评论文章特多,练就了写作水平。同时,毕业后没有其他书籍可看,便随手把政治、历史、地理课本当作“闲书”来消遣,这次便派上了大用场。我把练习题一道道做出来,而后工工整整抄在笔记本上,用来背诵——这两本笔记,在初考结束后,被我所熟悉的两位辅导老师要去,用作对其他同学的辅导资料......难的是数学,连基础公式都已记不全。当看到炙手可热的数学老师那种神情时,便不去请教。我在后面一个月时间,精力主要花在数学复习上,最后正式考试时,100分制的试卷考了45分,而没有像样复习的语文考了78分。

    由于人多,全省安排了两次考试:一次初考,由县里出题;第二次才是正式考试,由省里出题。初考时,记得当时裘村公社考场共分14个班,其中大学文科两个班。初考后,只有6人获得参加正式考试资格。而等到包括裘村等七个公社的奉化莼湖区考生集中正式考试时,大学文科也是两个考班,最后考取的也只有区区5人。

    当自己接到由公社文书室转交的考试结果通知时,自是喜不自禁!忙跑到中心学校向老师报告。他们也很高兴。随后有几个考取的同学也陆续过来——共有6人录取,其中文理科各一名,另外三名为中专(我表兄名落孙山)。而全县的考试情况是:有好几个公社剃了“光头”——大学、中专一个也没有考取;也有的没有大学,只考取一二个中专生。有一位老师忽然说,这可是一件多年未见的大喜事,应该张贴大红喜报才好啊!其他老师马上附和。于是我立马跑到不远处母亲工作的百货商店,买来红纸,其中一位老师取来笔墨,写好后拿到大街上的宣传栏张贴。有许多人围过来观看,只听其中一个人说:“裘村公社,考上的却没有一个是姓裘的!”

    就这样,整个参考过程如梦幻一般,可结果却是真实的:我如愿被浙江师范学院录取,成为七七届中文系的一名学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