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国际范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校合办艺术节 六月赴“宁诺之约”

洋悟空“大闹”诺丁汉

英国“美猴王”和中国“唐僧”飙戏。(金鹭 摄)
此次艺术节的导演Derek。
(金鹭 摄)
一张照片,多种文化。(金鹭 摄)

    本报记者 徐展新

    通讯员  胡 敏

    这里,有满腹经纶却得不到承认的“哲妇”;

    有一不小心沉沦爱情的情场浪子;

    有狂放不羁却又执着追梦的荒唐骑士;

    有思绪走过五湖四海的优雅音乐家;

    还有传说中自信果敢、无人能敌的英勇美猴王;

    今年的六月出奇凉爽,诺丁汉大学的新报告厅里却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一场持续七天的“三校艺术节”在这里上演,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大学生互相支持、协作,在话剧中勾勒经典的人物形象,在音乐会中弹奏沁人心脾的动人音乐,在这个以“开放性、国际化”闻名的校园里搭起一座奇妙的艺术桥梁。

    三国学生赴 “宁诺之约”

    6月初,即将迎来漫长暑假的宁波诺丁汉大学突然变得热闹起来,校园里出现了许多陌生的异国面孔,引得路人纷纷注目。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和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的56位学生陆续集结,赶赴一场跨越千里、连结三地的“宁诺之约”。

    “2015年,诺丁汉大学湖畔艺术中心提出了举办‘三校艺术节’的构想,希望通过艺术表演加强三大校区的联系,增进不同文化背景师生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艺术繁荣,塑造独特的诺丁汉文化。”作为诺丁汉大学学生发展中心的艺术总监,王晶见证了这一盛会从诞生到繁盛的全过程。三年来,诺丁汉“三校艺术节”以“话剧表演+音乐会”为基本构架,从三大校区寻找拥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幽默、随性的风格展示当代青年的表演才能和艺术态度。

    过去两届“三校艺术节”中,王晶先后带领宁波诺丁汉大学团队表演了改编版《白蛇传》和荒诞剧《驴得水》,也将中国的民族乐器带入了压轴音乐会。

    如今,这场盛大的艺术节终于来到宁波。经过反复的探讨,王晶和她的团队决定对节目数量和表演形式进行升级,除各校区单独准备的《哲妇》《琥珀》《我,堂吉诃德》和一场集体音乐会外,再增加一场联合表演的大型话剧《美猴王》,将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进行到底。“在英国和马来西亚,我们必须将中文台词翻译成英文,便于当地观众理解。在宁波,我们可以自如地使用中文,而另外两个校区的学生依旧使用英文,这样的‘混搭’让艺术节更具魅力。”王晶说。

    活动前的苦心孤诣最终换得成功的喜悦。6月11日至16日,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新报告厅内接连上演了5场精彩的表演,能容纳上千人的场馆内座无虚席。

    事实上,这场艺术节并不奢华,甚至显得有点“寒酸”。登台的大学生们穿着简单的黑色套装,光着脚来回奔跑和跳跃;表演的过程中,时不时会出现道具的掉落和损坏,引得众人捧腹;演员们甚至没有佩戴麦克风,需要用自己的大嗓门表现喜怒哀乐。然而,学生们在舞台上竭尽全力、配合默契,在舞台下欢呼雀跃、青春洋溢,用热情感染着每个观众,让这场“宁诺之约”绽放光彩。

    《美猴王》寄寓

    中外英雄情怀

    你可曾见过金发碧眼的“卷帘大将”和“天蓬元帅”?可曾见过身材粗壮、蓄着棕色络腮胡的“唐三藏”?可曾见过拿着金箍棒当双节棍使、满嘴英文单词的“孙悟空”?6月16日晚,本次“三校艺术节”的重头戏《美猴王》以夸张和喜剧化的方式向所有观众展示了《西游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段。大部分角色变得奇怪而有趣,他们的身上常常出现西方戏剧人物的影子,甩掉了东方人特有的含蓄、腼腆的气质,却在古典音乐和大屏幕上穿插的原文的辅助下不失原著本色。

    “为了让传统的中国神话故事增加新的色彩,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团队共同设计了新的剧本,将许多苦情的片段处理得更随性、更有趣。改编的过程中,许多西式幽默融入其中,英国的学生可以更自如地表演,更快地融入角色、理解孙悟空的个性。熟悉原著的观众也会觉得很新鲜。”《美猴王》的导演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语言学副教授Derek,在他看来,“美猴王孙悟空”这一形象早已走出国门,成为极具代表性的东方英雄,寄寓着世界各地人民共有的英雄情怀。因此,话剧《美猴王》能够打破前两届“三校艺术节”的惯例,取代音乐会,成为整个艺术节的压轴节目。

    Derek来自加拿大,从7岁起就接触到各类与《西游记》相关的书籍,对孙悟空的形象和故事了如指掌,如今更是将这部中国名著视作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备品。导演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游迷”,演员们也对“美猴王”有着独特的感受和评价。来自英国诺丁汉大学的Louis在“三打白骨精”一幕中扮演孙悟空,他惊讶于矮小石猴的惊人力量;来自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的Neda则在“女儿国”一幕中担任旁白,她曾看过多个版本的《西游记》电视剧,却在这趟宁波之旅中真切感受到孙悟空的丰满形象,“他是战无不胜的超级英雄,却也有软肋,会遭遇挫折。他激励我们抗争和战斗,也教会我们隐忍和坚持。”

    多元文化

    擦出“火花”

    历时七天的“三校艺术节”,既是戏剧表演、音乐表演的交流盛会,也是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大舞台。金发碧眼、高大威猛的英国帅哥上蹿下跳地耍起了金箍棒;胖乎乎的澳大利亚小哥一本正经地盘腿念起了紧箍咒;裹着头巾、穿着长裤的马来西亚姑娘似乎与众人迥异,却在表演的过程中完全融入,俨然是一场多民族的合家欢。

    接连参演《琥珀》和《美猴王》的贺润阳对此感触颇深。他是一名话剧爱好者,有过以英语表演话剧的经验,却从未尝试在话剧中混合三国学生、穿插两种语言。“令我惊讶的是,英国和马来西亚的同学迅速接受了这种表演形式,我们很快达成默契,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融入这场表演中。因此,大家能在《美猴王》中看到身着中式礼服的乐队,看到西方人擅长的拟声表演,还能欣赏到充满异域风情的印度舞蹈。”贺润阳告诉记者,在排练之余,三个国家的学生还会聚在一起吃火锅和玩“狼人杀”,在休闲娱乐中感受文化差异、进行文化交流。“譬如,在餐桌上,英国同学总是对辣椒退避三分;游戏桌上,他们就成了最活跃、最有想象力的一群人。”

    来到现场的观众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即使语言不通,孩子们也能从表演动作和背景音乐的转换中感受到剧情的起伏。此外,台上的演员说了大量英文台词,台下的观众中也有不少“老外”,让孩子在截然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得到收获。

    “‘三校艺术节’的宗旨并非追求艺术造诣,而是为三个校区的学生创造交流平台。因此,与戏剧、音乐会本身的效果相比,多元文化间擦出的火花更有价值。”宁波诺丁汉大学话剧团团长、曾参与去年马来西亚“三校艺术节”的Emily告诉记者,在安排节目的过程中,诺丁汉湖畔艺术中心严格要求必须由三个校区各出一个节目,并充分体现本土特色。压轴节目则由三个校区共同完成,从“个性展示”演变为“文化大融合”。“当大幕落下,所有演员、导演和工作人员拥抱、狂欢的时候,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壁垒冰消瓦解,所有压力和疲惫化作了满满的幸福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