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6月21日,记者从宁波市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入选2016年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同时上榜的还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等9人。上榜理由是:2016年出版了《急诊医师值班日志》,把急诊医生临床中的“艰难、险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给普通大众,普及医学常识(6月22日《现代金报》)。 这是个不太引人注目的评奖,评奖结果甚至没成为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相反,这两天,随着“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刘洪滨(斌)的横空出世,一时间“神医”现象再次成了焦点新闻。6月22日,某网站相继曝光了另外三位“神医”:李炽明,王志金和高振忠。这三位老兄的表演艺术,丝毫不逊色于刘洪滨(斌),换名字与换头衔快得跟川剧的变脸似的,更有那侃侃而谈的口才和“包治百病”的诊疗功夫,广大电视机前的观众早已被他们忽悠得神魂颠倒,不知所以。 其实,他们的表演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市场,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不是因为他们的虚假表演如何精湛,而是因为观众极度缺少医学知识。“神医”一走进演播室,节目主持人首先会介绍他们一连串金灿灿的头衔,观众不明其里,一下子就被镇住了,“神医”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殊不知,他们是在胡说八道。观众听信他们的胡话,轻则上当受骗,亏了钱财,重则耽误就医,加重病情。 表演往往是双向的,有虚假表演,就有愚昧观众。刘洪滨(斌)们越是走俏,越说明国人的医学知识缺乏,越表明向国人普及医学知识迫在眉睫。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中华医学科普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意义重大,宗建平医生的入选恰恰说明一点,即由资深的专业医生、运用互联网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宗医生今年59岁了,在40年的行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他不想秘不示人,打定主意要在退休前将其传授给年轻医生和广大患者,故申请了微信公众号,以一周一篇的频率推送《急诊医师值班日志》,吸粉无数。急诊日志的形式是一个故事引出一个医学知识,文字通俗易懂又有温度,情节跌宕曲折而又是那么真实,几乎没有生硬的专业医学知识,很好地起到了医学科普的作用。 请问,你是情愿相信刘洪滨(斌)们的信口胡说呢,还是相信宗医生的《急诊医师值班日志》?答案不言自明。现在的问题是,一些电视台为了广告效应,宁愿让“神医”霸屏,也不会请宗建平这样真正的医生,通过电视向群众普及医学知识。 当五花八门的养生“科普”充斥网络与朋友圈,当“神医”们在电视直播间信口胡说时,包括医疗工作者在内的所有人应反思:大众对于医疗与健康的认知还有哪些误区?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科普?从全国首档大型急救纪实类纪录片《急诊室故事》播出后的反馈,以及上海第六医院微信公众号“大医小护”线上推出后受到的欢迎程度看,我们的医疗工作者确实需要学习如何把科普做得更贴近生活、易于传播。 医学科普不只是医学的一个附属品,而是医生应该承担的责任。一些电视台既然不给宗建平这样的医生普及医学知识的机会,广大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不妨就像上海六院和宗医生那样,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推送,也一样能收到科普效果。当然,我这是气话。我的本意是,有朝一日,更多的电视台把“神医”撵出去,把宗医生们请进直播间,向大众进行科普教育,那既是患者之幸,也是医生之幸——做好科普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