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3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照千秋家国梦

——记文史研究痴绝者戴松岳

戴松岳(史凤凰 摄)
戴松岳部分著作
(史凤凰 摄)

赵淑萍  

   戴松岳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嗓门大,镜片厚。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他引经据典,纵横捭阖,侃侃而谈;在朋友聚会时,酒酣耳热,说起宁波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掌故,意兴飞扬,说到得意处手舞足蹈,性情毕露。我想,嗓门大,是因为他有底气。镜片厚呢,肯定是因为书读得太多。新书《穿越历史的目光——戴松岳序跋书评选》出版后,他说,因视力原因,从此将搁笔。真没想到他视力弱到这种程度了。

    30多年来,戴松岳一头扎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上,其状可用一个“痴”字来概括。但他“痴”,绝不古板、迂执。他的关于宁波文史的文章,绝不像一般历史学家的论文那样拘谨、枯燥,而是文学性特强,叙述特生动,好看得很。这跟他的文化底色和知识体系有关。

    兼收并容是杂家

    在宁波文史界,大家称戴松岳为“老戴”,因为学识、资历摆在那里。而他的老师和同学,称他为“小戴”,他们心里装着“小戴”的一箩筐趣事。有人爆料,“小戴”的眼睛,小学三四年级就近视了。那时,他常去邻居家借小说,因为年纪小,邻家姐姐不肯让他借过夜,他只好恳请她们吃晚饭时让他看一会儿。他就在邻居家的门外路灯下看,书看了不少,眼睛自然看坏了。中学时,没事他就翻《新华字典》,虽然普通话发音不准,但注起拼音,百分之百准确。高中毕业后他在一家合作商店的“下伸店”工作,闲时就坐在柜台后面喝着清茶看古书。大年三十值班,他把从总店拉来的一批带鱼和海蜇给卖光了,自己却忘了买菜,除夕夜只好冲一碗酱油汤,称3两动物饼干,就着半斤黄酒,听着山风,读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杭州大学。大学毕业后参加宁波市首届春风杯智力(百科知识)大奖赛,在上万人中脱颖而出,杀入决赛后,却以同样比分屈居亚军,他耿耿于怀好一阵子……

    还有两件顶有趣的事。宁波小教界语文名师、市劳模郑婉瑜,是戴松岳小学时的班主任,说起学生戴松岳,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她说戴松岳天资聪慧,文理兼通,老师的问题往往难不住他。一次上公开课,他每个问题都举手,那总不能都让他答吧,答了几次后不叫他了。他急得一边喊“郑老师”一边站起来,夏天很热,出了汗,连小椅子都粘起来了。这时,听课的老师都笑了。

    还有一桩是戴松岳本人讲的。1977年,他考入杭大历史系,班上的同学从1965届到1977届的都有,年龄相差很大。他平时不大去课堂,老去黄龙洞看书。后来,他坦白是因为眼睛近视,又不肯戴眼镜,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所以就常常“自学”。黄龙洞景区松篁交翠、景色清幽,他心无旁骛,恬然坐在那里看各种文学杂志,如《当代》《收获》《十月》《雨花》《萌芽》等,还有北大、复旦的学报。一次,著名文学评论家阎钢恰巧来到黄龙洞,瞧见小伙子看的那些书,又看他胸前佩戴着杭州大学的校徽,就跟他攀谈起来。两人谈名著经典,谈当时流行的小说,谈了近半小时,非常投机。阎钢写了一张纸条,要他带给杭大中文系的一位老师。“我不是中文系的。”戴松岳说。“啊?那你是什么系的?”阎钢很吃惊。当听说他是历史系的学生,就把纸条收了回去。“也许他是有事让我带纸条,也许他是有意要为我美言几句吧。”戴松岳猜测。确实,这位历史系的学生什么书都看,尤其酷爱文学。

    喜欢读书的他买书成癖。书房、车棚,满是成堆的书,让人无处下脚。宁波举办藏书家庭评选,论藏书量和学问他当之无愧,但是想到要有人上门检点,他又懒于整理,所以每次评比他都自动放弃。

    他浸淫文学很深,所以那些史论文章和序跋写得文采飞扬,流畅好读。他又是一个“杂家”,视野开阔,见多识广,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见地。

    剑气诗心古今同

    戴松岳是慈城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鄞州当了历史老师。继而到鄞州方志办做编辑,而后又在《鄞州日报》任职,最后在鄞州区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编辑研究工作。

    刚毕业时,戴松岳的脑海里都是宏大叙事,后来,在鄞州这片土地上待久了,他感到,无论宁波还是鄞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王应麟、吴文英、张可久、屠隆、赵文华、姜宸英、全祖望……历史文化名人是一片璀璨的星辰。他们中的几个,在历史上还未得到相应的地位,他对这些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后世对宋词大家吴文英的评价居然正反迥异,喜欢他的,把他列入宋词四大家,说他是词坛巨擘。不喜欢他的,说他的词是七宝楼台,炫人耳目,拆下来就支离破碎。对于这个人物,他前后写了25年,有6万余字,参考了近200种文献著作。又如“严嵩走狗”赵文华,在乡里却是谦逊温和、慎独自好的君子形象,戴松岳通过对史书记载和民间传闻、地方文献的对比,呈现了赵的双面人生,让读者尽量贴近历史真相而自己评判。

    地方文史专家张如安将戴松岳视为盟友,当初,因为读戴松岳关于散曲大家张可久的论文,他牢牢地记住了作者的名字。张如安说,戴松岳的很多研究有拓荒性质。戴松岳担任执行主编的《越魂史笔》和《史心文韵》,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权威的全祖望研究文集。

    戴松岳和王重光、张如安等人收集了10种《三字经》版本和50余篇不同观点的研究文章,编成《蒙学之冠——〈三字经〉极其作者王应麟》一书。因为《三字经》作者的归属问题,戴松岳和王重光曾应佛山电视台邀请,走进文化类节目《飞鸿茶居》的录制现场,与广东学者李健明和陈忠烈进行激烈的争辩。戴松岳学养丰厚,思路敏捷,侃侃而谈。王重光则激情演讲,抑扬顿挫。他俩联袂并进,很有震慑力。这一场纯粹的学术交锋,推动了两地乃至全国观众对大儒王应麟的关注。戴松岳还多次走进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在《走遍中国》栏目中解说宁波和鄞州文化,参与策划大型电视文献片《话说鄞州》。

    “宁波人物,有些有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取向、人生理想和建功立业的标准,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因异于常例而被非议乃至误解,并被边缘化,甚至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戴松岳说。在整理、撰写稿件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先贤的信念和魅力,他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不平,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剑气诗心,一脉相承!

    由戴松岳主编的《鄞州文史》在浙江政协文史系统和文化界影响很大,每年二期,每期40万字至50万字,至今已出21辑42个栏目813篇1000多万字。该刊的组稿、编稿、印刷、发行、发稿费都由戴松岳全部承包。他自己在《鄞州文史》上发了大量的文稿,却不拿一分稿费。他说,怕被人误解办刊物是为了自己谋利。多年下来,《鄞州文史》凝聚了宁波地方上一批精干的研究者,如今《鄞州文史》已然成为鄞州区地域文化的一个精品品牌,其中发表的多篇文章具有较高的原创学术价值。戴松岳的《论姚江文化现象》一文,虽不足万字,却被多方转载,并被多种专业书籍收录。他的文化散文《姚江是一个奇迹》曾被选入宁波市中学语文教材。

    幸赖文字溯旧游

    戴松岳是一个简单的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唯一的乐趣是看书、写文章,然后拿到小稿费请朋友喝酒。30多年来他最大的成就感来自出的四本书——《风流千古说慈城》《怅望千秋家国梦》《清初甬上诗社和诗人研究》及《穿越历史的目光》。

    《风流千古说慈城》原稿写于1988年,有8000余字,为纪念慈城建城1250周年所写。慈城的一些居民就是读了这篇发在《慈城通讯》上的文章,了解到“江南第一古县城”的文化价值,纷纷提出要保护慈城。市人大代表张龙元甚至拿着这一篇文章去找有关部门据理力争。18年来,戴松岳对其陆续充实修改,变成后来定稿的4万字书稿。该书全面叙述了慈城以及原慈溪县核心区域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怅望千秋家国梦》曾获第21届浙江树人出版奖。在接受采访时,戴松岳说了一句话,“我只是写了一本自己想写的书,书的内容、风格,都是按照我的愿望去实现,我只是认真地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怅望千秋家国梦》展示了宁波历史人物的群像,特别是选择了一些宁波人还不太了解的人物,如张孝祥、张可久、王应麟、舒亶等,文笔晓畅明白,情节曲折有致,史料极为严谨。更关键的是,书中处处可见“我”的存在——以戴松岳自己对生命的体悟和对历史的思索评说这些人物,观照历史,观照自身,而不是人云亦云。书中有历史人物的大量戏剧性乃至悲剧性的细节,小处着笔,大处着意,有极强的震撼力。难怪,他的大学同学、著名作家王旭烽说,“读得毛骨悚然,读得仰天长叹”。

    《清初甬上诗社和诗人研究》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甬上诗社及遗民的群体活动,下编则为清初甬上诗人的个案分析,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清初甬上文学的主流色调与异样途径。戴松岳认为,在宁波的千年文学史中,清初是最壮怀激烈、绚丽多姿的时刻;17世纪中叶的中国诗坛上,宁波又是罕有的悲歌相续、剑气诗心的歌咏之乡。他的研究从第一手资料出发,悉心研读《续甬上耆旧诗》,摘出相关材料,证以诗文别集,爬梳了30家诗社。无论对诗社的考证,还是对诗人个案的研究,都以“家国之恨”为提纲。“从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与其说是在单纯研究清初的甬上诗社及其诗人,毋宁说是在发掘清代一座‘中国极具文学素养的城市’的一角,其初步揭开的泥土下露出的丰富蕴藏,已经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了。”张如安在序中如此评价。

    《穿越历史的目光——戴松岳序跋书评选》则收录了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类序跋、书评以及有关书和人的文章,同时也附录了他人为他写的书序、书评和相关文章。他的序跋书评,尽言己见,不落窠臼。对于个人著作,结合个人才情、气质、艺术之路娓娓道来,让人顿生知己之感;对于集体编撰的志书、丛书,他研读再三,深思熟虑,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细读此书,宁波近30年的文化现象、文化成果,可以知晓近半。

    在书中,戴松岳自序《幸赖文字溯旧游》。是啊,往事如烟,然而,有文字可觅行踪、可觅心迹。30多年痴心文化,笔耕不辍,对着这四本书,一定感到欣慰。对此,嗓门如何不大?只是如今,别人带烟,他却是随身带眼药水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