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宁波摄影五人组追忆20年前的赴港采风

1997年4月29日,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五名会员赴香港采风,在宁波机场登机时情景。自左到右分别为龚国荣、李浙东、沈一鸣、张波、王坚。(王勇 摄)
采访组在香港街头拍摄(1997年)。(李浙东 摄)
喜迎“回归”宣传牌布满香港街头(1997年)。(龚国荣 摄)
1997年6月,宁波双层大巴车上的迎回归宣传广告格外引人注目。
(龚国荣 摄)

    记者 叶向群         

    1997年4月29日,距离香港回归祖国只剩下最后两个月,宁波5位摄影家几经转折踏上了香港这片自己的土地。彼时,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尚未在内地风靡,但遥远南方的神秘“爱人”,对5人来说却是神往已久。

    好不容易的出境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是件举世瞩目的大事,时任宁波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郭一清曾召开协会主席团会议,决定派出一个摄影采访团,去香港采风,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带回香港回归祖国前夕的第一手画面,而后举办影展与市民共庆这一历史事件。本想通过官方渠道或香港联谊会促成此事。然而,后来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计划搁浅。活动虽然夭折了,但消息传出引起了部分摄协会员的浓厚兴趣,他们决定自费出游,看一看东方之珠。

    那时候,他们都还年轻。在宁波市卫生防疫站工作的沈一鸣,兼任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算是老大哥,年方五十。小阿弟王坚35岁,是市财税局干部。另外三位分别是镇海区文化馆馆长李浙东、宁波日报摄影记者张波、宁波晚报摄影记者龚国荣。

    4月29日,采访组一行5人启程。在宁波栎社机场登机前,他们在旋梯旁拉起一条事先做好的黄底红字横幅:“宁波人看香港”。他们觉得此行责任重大,身后似有全市市民的期待目光。

    当时内地旅客是很难办出单独赴港签证的。无奈,采访组通过一位旅游公司朋友,办理了去泰国的护照,并买好香港飞泰国的机票。他们明白,旅客按规定在香港过境时可以逗留七天时间,这个“空挡”就能帮他们实现“曲线采访”。

    5个人都是第一次出境,一路上既兴奋又紧张。不料刚到深圳,就发生了惊险一幕。那会儿进深圳,需要事先在宁波打一张边防证。进入深圳边防站关口,大家彼此提醒:赶快准备好身份证、边防证。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坐在汽车后排的一位同伴惊呼边防证不见了。车内其他人顿时紧张起来。“赶紧找,刚才不是还在的吗?”那位同伴搜遍摄影背心、摄影挎包,还是不见边防证。这时,一位边防战士已经站在车外,一一检查大家的证件。情急之下,龚国荣把那位同伴推倒在座位上,随即拎起大包小包统统压在他的身上。边检战士看了四人的边防证后问:还有人吗?大家大气都不敢喘,说:没有了。司机倒也眼明手快,一踩油门汽车越过边防站。后来的路上,那张莫名失踪的边防证又突然“现身”,“看来它是存心要给这趟旅途添加一些跌宕。”20年后回忆起这一插曲,张波笑了。

    香港:熟悉的陌生人

    尽管此前通过画册、电视等媒介,大家无数次“浏览”过香港,但当自己的双脚真正触碰到这片土地,感受才变得具体、真切。

    抵港后,首先得解决住宿问题。为节省开支,他们在九龙宁波街附近找到了一幢旧旅馆。旅馆的房间大约只有4平方米,密封无窗,上下铺各睡一人,“我的脚只有一点点伸进去才能躺倒床上,转个身都困难。”龚国荣是个大高个,逼仄空间对他是不小的考验。而这种车厢式的,上厕所、洗澡必须去公共卫生间和浴室的住宿条件,则让张波深深体会到什么叫香港的寸土寸金。王坚对此倒是并不陌生,“类似的房子我以前在港片中经常见到。”值得庆幸的是,尽管设施简陋,但每个房间都很干净。

    在5人看来,香港的消费实在贵得要命,一顿早餐,粢饭加大饼油条,就要20多元港币;一瓶矿泉水卖18元。为此大家基本上选择20元左右一份的盖浇饭解决温饱问题。5月的香港闷热不堪,太阳底下拍摄,总是大汗淋漓。为了补充能量,必须不时地喝水。大家喝完矿泉水后舍不得扔掉瓶子,用它灌装自来水。香港的自来水卫生,他们没有一个拉肚子。

    坐地铁也是全新体验,“我们5个人到了香港犹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坐地铁买票搞得满头大汗,因为根本不知道钱往哪儿塞。”香港的车辆靠左行驶,王坚至今犹记得去海洋公园途中,大巴车开得飞快,“每当两车交会时,我们感觉车要撞头了,惊得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原来这就是香港速度啊!”

    扫街过程中,香港街头的报刊摊,令李浙东印象至深。当时内地的报纸大多只有4版或8个版面,而香港的报纸则是厚厚一叠,“上班族在早茶店或地铁内,翻阅着几十版一叠的报纸,上面登的是股票、马会等内容。看完就往垃圾桶里一扔。”另一个令他们心生羡慕的是,当时香港市民已普遍使用了翻盖式手机,而内地这会儿才刚刚出现砖头似的“大哥大”,且是极少数人的专属。

    好奇归好奇,当大家看到街头鳞次栉比的店铺招牌,写的全是熟悉的中文;公园里悬挂着京剧脸谱,一些老人在打太极拳,街头行人绝大多数长着跟自己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珠。这一切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亲切,毕竟是同根同祖啊。

    满满收获化为一场展览

    “香港是座国际化大都市,这里的每一处让我好奇。手指便不听使唤地按响着快门。”张波说。

    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大家拍的是清一色胶卷。出发前,经宁波一家彩扩店老板牵线,采访组抵港后,每人在香港柯达公司总部领到了40只胶卷。这对他们是一笔不小的赞助。

    在港5天拍摄,采访组借助一张香港地图的指点,足迹遍布尖沙咀、大屿山天坛大佛、海洋公园,他们从太平山顶俯瞰森林般耸立的摩天大楼,风光旖旎的维多利亚港湾,形似海鸟展翅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让他们流连忘返。流动的公交车上的喷绘,大型商场里的巨幅宣传画,乃至市民T恤上的文字和图案,共同传递着香港回归的主题。采风组拍下了披上节日盛装的国际化大都市的雄姿,也摄下了香港市民喜迎金瓯重圆的喜悦。

    除了五光十色的繁华都市景象,采访组还拍了露天作业的劳动者、棚户区里的女人街,甚至深入到一些普通居民的家中。“香港人的住房十分紧张,以致出现两大怪相:面积按尺算,房子没阳台。”李浙东说,为了在有限时间里全方位再现香港,他们五人时分时合,他独自一人去了香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葵涌货柜码头。

    “我当时想,香港是东方航运中心,葵涌货柜码头值得拍摄。”于是他趁安保人员不注意,溜进码头,迅速登上一幢高楼,居高临下拍到了壮观的码头全貌。还没等他从兴奋中回过神来,就被码头保安发现,随即被带到办公室“询问”,并称要没收相机。李浙东这才幡然醒悟,香港的码头是私有的,他无意间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于是一面诚恳地道歉,同时说明自己来自内地宁波,此次是专程采访回归前的香港的。安保人员看过李浙东的身份证和采访证明,态度慢慢缓和了,最终还特意用车把他送到了附近的车站。这次经历,让李浙东切身感受到港人的严守规则和文明礼貌。

    香港之行特别难忘的还有,采访组5人见到了偶像陈复礼。陈复礼先生是香港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他与郎静山、吴印咸合称华夏摄影界“三老”。此年陈先生已经82岁高龄,他在铜锣湾的家中热情接待了采访组一行,并高兴地回忆起曾在宁波奉化创作时的情景。临别,陈先生赠给每人画册和作品,均一一题款。

    香港归来,5人着手筹备摄影展览;《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甬上媒体均大篇幅刊发了图片专版。为了感谢5位摄影家的艰辛付出,市摄影家协会给予了他们一定的资金补助。龚国荣在整理照片时发现,香港的双层大巴上绘有“1997庆回归”字样及海豚、紫荆花等宣传图案,他灵机一动:这些宣传广告要是应用到宁波的公交上该有多好?他把这一建议告诉了自己跑线的公交总公司领导,没想到对方“正中下怀”。当时公交总公司正好有一批双层大巴欲投放到新开的15路公交线,于是他们在车上喷绘了“喜庆香港归,歌颂中华美”等文字以及香港区花紫荆花、迎回归吉祥物中华白海豚等图案。1997年6月26日下午,装扮一新的双层巴士公交车举行试通车仪式,来自高塘幼儿园的百名小朋友手持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有幸成为第一批乘客。大巴从中山西路开往东站,一路上引来沿途市民驻足观看。

    6月28日,《宁波人看香港,宁波帮爱家乡》摄影图片展在贺秘监祠如期举行,5位摄影家带来的作品新鲜出炉,引无数市民驻足流连。宁波庆祝香港回归活动由此掀起又一波高潮。

    一转眼,20年过去。

    几天前,当年结伴同行的摄友再一次聚首在宁波电视台的演播厅,他们翻出当年拍摄的珍贵照片,与电视观众分享那段难忘经历。照片已经泛黄,往事历历在目。20年前香港回到祖国怀抱,洗刷了民族的百年耻辱,完成了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一步。20年来,香港依托祖国,面向世界,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持续保持着繁荣和稳定,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活力之都的魅力更胜往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