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两国馆长签署交流合作协议。(徐文杰 摄) |
 |
沃特斯先生拍摄的这批照片,真实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沿海乃至东南亚的传统舟船、造船工艺及海港风情,这无疑为造船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展览现场。(徐文杰 摄) |
最近,位于庆安会馆的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迎来了一位“奇怪”的外国客人。他身材高大、满头白发,穿着中规中矩的黑色西裤和牛津鞋,却搭配了一双大红色的长袜和亮黄衬衫。 “这套装扮是我特意为了此次宁波之行准备的,以呼应庆安会馆多彩的建筑风格,还可以随时和这里‘融为一体’,让你们找不到我!”这位幽默风趣的“洋客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馆总馆长凯文·福斯特 (Kevin Fewster)。 见习记者 金 鹭 此次造访,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馆总馆长凯文·福斯特为宁波带来了一份大礼——250张由英国海军中校大卫·沃特斯 (David Walters)拍摄的中国传统船只和造船工艺的照片。开幕仪式上,凯文馆长与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馆长黄浙苏,一同为《丝路帆影·源自英国皇家格林威治的影像图片首展》拉开了帷幕。 不列颠馆长的 宁波之行 此次是凯文馆长第二次造访宁波,虽然停留的时间很短,但宁波独特的建筑风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今天早上去了保国寺,并参观了宁波博物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令我大开眼界。”凯文用手比划着,兴奋地说道。 一走进庆安会馆,这位来自大不列颠的馆长就对这充满历史沉淀的古建筑发出了赞叹。“这座建筑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吧,比我带来的照片还要‘年老’得多。”凯文馆长望着雕满花纹的柱子和错落有致的屋檐说道。 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凯文馆长与大家一同走进了展馆内。走廊曲折狭长,在略显昏暗的灯光下生动地模拟出了船舱内的真实场景。看着两边墙上饱含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大伙仿佛回到了那个颠沛流离的旧航海时代。 “这几张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宁波的港口。”凯文指着墙上三幅船只的黑白“肖像”,转身向大家介绍道。虽无过多的细节特写,但照片中身长腹阔、头锐尾高的船只令很多现场的 “行家”识出了它们的“真面目”。“这是疍船,为当时宁波港的特定船型。” 一张张记录着中国港口历史的珍贵影像触动了现场的每一个观众,也深深地打动了凯文馆长,“沃特斯中校在拍摄这些照片时通常只记录了拍摄地点,很少留下其他的文字描述,我本次来访主要是为了来到照片拍摄的源头,找寻背后的故事。” 两地馆长牵线 将展览带到甬城 令现场众多人好奇的是,为何这场重大的展览首展选在了宁波?原来,早在一年前,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的团队就同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馆商议了展览事项,在沃特斯中校拍摄的700多张照片中精选了250张,首展选择了历史悠久的宁波庆安会馆。 据黄浙苏馆长介绍,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之一。而庆安会馆则是中国大运河的文化遗产点,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产点。 “庆安会馆本身展示的就是海事方面的内容,馆里面的陈列主要是中国宁波船史展,反映的就是近代的船和造船技术、港口的风貌,与展示的照片内容和主题相吻合。”黄浙苏说。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资讯变得触手可及,博物馆作为一种传统的载体,是否还能起到有效的信息传播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你身处博物馆,那些罗列的实物就摆在你的眼前,你会主动去接受信息,了解背后的故事。”凯文馆长说道,“这与网上的二维图片给人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在凯文馆长看来,中英两国的航海文化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此次展览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祖先的越洋远行将每个国家的文化相连,此次展览也将作为纽带,推动中英两国的友好合作延续下去。” 最后,他还表示,有很多专家和学者来到现场参观了这场盛大的照片展。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宁波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将推动中国其他博物馆跟英国的博物馆开展类似的活动。未来,英国皇家格林威治博物馆将与庆安会馆展开更多的合作。 英国人镜头下的 中国航海文化 据了解,此次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展出的250多张珍贵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全部来自于英国海军中校大卫·沃特斯先生的收藏,真实还原了80多年前中国沿海一带船、人与港口的融合共生。这也是目前国内外发现最多最完整的反映中国近代航海的影像资料。 沃特斯中校于20世纪30年代,先后两次跟随英国皇家海军来到亚洲,到达中国沿海一带。其间,他以独到的视角,拍摄了700多张中国传统船只和造船工艺的照片,捕捉了船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同时,他用绘画和日记的方式细腻地记录了当时中国海事发展的状况,并向当地手艺人定做了船只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卫·沃特斯成为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的高级职员,后来担任副馆长。他将自己收藏的摄影作品、水彩画、日记和模型捐赠给了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 在此次策展人尤泽峰看来,中国舟船文化历史悠久,传统造船工艺精湛无比,但是目前世人对于舟船的研究,远不及舟船历史本身丰富多彩。而沃特斯先生拍摄的这批照片,无疑为造船史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正是因为沃特斯先生的有心记录,才能让我们看到如此完整、成批的中国舟船的照片和资料。小小的船桨轻轻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将中英友好的巨轮推向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