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娜 通讯员 郭蔚冉 昨天上午11时,宁波的最高气温突破40℃。在慈城金田铜业海关监管堆场上,堆积着来自英国数十个集装箱的进口黄杂铜,海关关员们已经在这里忙碌了一个上午。 烈日暴晒下,堆成小山的废铜反射出刺眼的光芒,废铜堆表面温度超过70摄氏度,站在边上不到10分钟,已经热得令人喘不过气。从上午8时开始,宁波海关驻鄞州办事处监管科主任科员郑银伟已在这片废铜堆里待了三个小时,身上的白衬衫已被汗水完全浸透,“高温天里,每查验一批货物,衣服就会湿透一次,每天回到家,衣服后背上白花花一片,都是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盐分。” 在大型铲车的不断翻动下,郑银伟蹲下身子仔细查看,一边用工具翻掏铜堆,防止子弹壳等废金属夹带其中。对企业来说,查验速度往往影响着进出口成本,但对郑银伟来说,除了要保证速度,更讲求查验的严密性和精准性。 “开箱查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查验报关单是否和实物一致,逐项比对报关单证上的数据,还要重点关注货物中是否含有放射性物质或是夹带其他物品。”郑银伟一边翻看报关单证,一边逐项填写查验记录,汗水不断地顺着额头滑下。“海关是货物进出口最后的把关者,天气再热,也容不得一丝松懈。”他说。 在金田铜业,海关监管场所的面积超过六千平方米,相当于1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每天都有大量废铜原料从港口卸下后运输到这里。郑银伟和科里另一位同事负责这片场地的查验工作,在7月、8月最热的天气里,他们一天要在这片堆场中来回几十趟,忙碌时,在太阳下暴晒四五个钟头也是常事。“一天查验下来,要走两万多步,我在朋友圈的步数排行里基本是占据前三的,都不用专门出去锻炼了。”郑银伟笑着说。 “海关查验岗位的特点就是每天都要和货物打交道,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尽快查验进出口货物,为企业节省时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郑银伟参加工作已经三十多年,转业后在海关监管一线干了七年多,每年的高温天查验,对他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穿了这身制服,就要对这项工作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