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消逝”的文化遗产寻求“复活”之路

海曙要为历史续根文化续脉

    本报讯(记者陈朝霞 海曙记者站张黎升 朱尹莹)“在城南讲堂听过青年学者周东旭讲的‘地图故事’,宁波本土作家黄文杰带来的‘宁波文化创新的力量’等50多堂课,感觉很有收获。”近日,城南讲堂的“铁粉”张雅楠像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城南书院听讲。开办一年多时间,“城南讲堂”已经俘获了像张雅楠这样的“铁粉”近3000名,渐渐成为南塘老街的文化名牌。

    “城南书院始建于北宋,是四明庆历五先生之一楼郁的讲学处,当时叫正议楼公讲舍,袁燮接手后更名城南书院,在此授课讲学,名噪一时。”城南书院负责人张传庆表示,虽然城南书院的建筑本体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沿用它的旧称,就要对它的文化价值负责,认真探寻“消逝”的文化遗产“复活”之路。

    “没有活水,就谈不上‘复活’。”张传庆认为,传承,要充分挖掘城南书院的文化内涵,强化市民对书院的认可度;发扬,要“接地气”,植入当今社会的文化元素,设计策划符合现代人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不仅是城南书院,在海曙这片文化沃土上,留存着众多文化印记,很多书院、藏书楼、诗社、寺院、会馆等文化、政治、宗教、商业场所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仍留著于文学作品中、流传于坊间言谈中,是海曙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对海曙的地域文化、人文积淀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久以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中,我们容易忽略那些物质载体已经消逝,但文化价值依然留存的无形遗产,忽视了对其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再利用。”海曙区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对于这些“消逝”的文化遗产价值再利用,恰是补上了文化传承这一环节。

    2012年月湖诗社的成立也是海曙探寻“消逝”文化遗产“复活”的一个生动案例。最早的月湖诗社诞生于晚唐后期,由始建于唐大中五年、民国初改称“天宁寺”(后被毁)的住持宗亮所创,成为唐宋以来月湖文化的璀璨代表。月湖诗社前期创作的大量诗歌辞赋,其思想引领、文化传播奠定了宁波深厚的文化基础。如今新成立的月湖诗社从最初的几名核心会员,发展为百余名爱好者。“今年除了推广诗词文化,还要对有才华的会员进行创作培训。”月湖诗社社长李皓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遗产也是一方水土,滋养着一方人民。”宁波市文广新局文博处相关负责人说,对无形遗产,不应让它们随着物质形态的消逝而消失,而要在正确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新的诠释与衍生,寻求新的物质载体,实现遗产的现代价值。引导现代经营者和市民以自己的认知参与到遗产价值的认知、构建和传播中来,参与到新的文化体系的创造中来,为宁波的历史续根,文化续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