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 流 2016年12月15日,微博上开放了一项名为“微博问答”的新功能,成为当下网络知识付费市场中的崭新面孔。这个“微博问答”的产品,运营模式非常简单,就是运营商给予那些微博大V用户被提问的价格权限,然后由粉丝向大V进行付费提问,大V则通过撰写文章解答问题,其余粉丝可通过“围观”看到答案。当然,围观是有价格的,童叟无欺,一律一元。据说,付费的答案过了三个月收费期后会免费公开(这一点,笔者没有亲自去验证过)。由此看来,这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付诸实践以后,尽管有些网友觉得在如今互联网资源共享的时代里,回答个问题张口要钱,未免太功利,但大多数人对“微博问答”还是持肯定态度——市场经济时代,为知识付费,无可厚非。 和付费订阅、网文阅读打赏一样,“微博问答”属于自媒体附加盈利工具之一。在这项工具面前,无形的知识通过在一个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平台上流转、传播,实现了它的价值化、经济化、利益化。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微博问答”上线半年多来,就有不少大V凭此挣得钵满盆满。最多的,一个月竟有几十万的收入。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提问者甚众,最关键,这里面还潜藏有“眼球经济”的推波助澜——围观者绝对是“微博问答”的付费主力。一人一元,大家或求知,或满足好奇心,或凑趣。总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力量不可小觑。 眼看这门“生意”顺风顺水似乎越来越成气候,孰料“情况”渐渐起了变化。在“微博问答”背后,催生出了一个畸形的牟利群体:职业提问人。这些人首先会系统搜集当下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大众的关注度设计问题,私下和相关大V进行商量,“万事俱备”后,再在微博上进行付费提问和解答。然而这还只是前期工作,整个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想方设法来吸引尽可能多的网友进行“一元钱围观”。千万别小看这区区“一元钱”,只要人多,围观的收入便稳超问题本身的定价。据说这一行的内部还有个不成文规定:一旦“围观人数”超过1000,大V就得给提问者分成。一旦话题“火爆”,最后落到提问人手中的分成有可能多达数万。“微博问答”的文化生态在这些人的调控下,不啻一个舆论的修罗场。我不知道上述情况是否已经构成商业欺诈,但明显,这样的“套路”已经和正常的知识有偿阅读背道而驰。 “微博问答”一旦在职业提问人的推动下形成一个产业链,上述情况会愈演愈烈,热点问题也会趋向低俗化。这一点,其实在网络上已经初露端倪。为知识付费原本应该是一个比较“高深”的话题,可从实际情况来看,网民们关心的问题往往很“八卦”,比如当红明星的绯闻、丑闻之类。长此以往,真让人担心“劣币驱逐良币”。 面对这样的问题,目前比较有效的干预方法只能是加强和完善的网络监管力度,取缔那些“职业提问人”的幕后操作,然后再一步步从网络科技上去修补现存的营运漏洞。舆论有时候是会失控的,必要的导向还应该有力地存在。网络环境如果完全被金钱所左右,“好事情”就可能事与愿违地滑出道德秩序的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