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叶口山:

滩涂上崛起的富美之乡

做手工麦糕
叶口山村(余建文 摄)

    记者 余建文 沈孙晖     

    从象山新桥影视城出发,沿白台线驱车往南10多公里后,拐入一条橘林掩映的村道,定塘镇叶口山村便在眼前了。

    用沧海桑田来形容叶口山村的变迁,再贴切不过了。40多年前,一场规模浩大的堵口蓄淡工程在大塘港两岸轰轰烈烈展开,造就了象山南部“百万粮仓”的同时,也开启了叶口山村大发展的“嬗变”之路。从当初人少地贫的滩涂小村,到如今别墅相连、远近有名的富饶之乡,数十年间,叶口山村人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书写了一部激动人心的奋斗创业史。

    移山填海

    铭记历史不忘根

    行走在叶口山村中,河网纵横,阡陌平整,大片的橘园、荷塘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图景。但在老人们的记忆中,百余年前的叶口山,不过是被大片滩涂包围的一个小岛而已,生存条件非常艰苦。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对岸的18名宁海渔民到这片滩涂上打鱼拾贝,搭棚居住,慢慢形成了一个小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成定说,以前,象山南部的定山平原因为山疏溪稀,淡水蓄积不易,加之常常咸水倒灌,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将咸水化为甘霖,海港变成内河,1969年秋,象山启动大塘港堵口蓄淡工程,近3000位民工实行军事化管理,开展轰轰烈烈的移山填海工程。当时,工程的指挥部就设在叶口山村。

    经过6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1975年12月,工程胜利竣工,围垦面积2.1万亩,解决了周边7万多亩农田灌溉和数万群众的生活用水,并为大塘港两岸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发展空间。

    今天,叶口山拥有1300亩果蔬基地、700亩养殖水面,“正是得益于该工程,叶口山从滩涂小渔村,一跃成为象山南部平原的农业‘明星’村,走上了新的发展之路”。陈成定说,堵口蓄淡工程书写了象山乃至宁波水利史上的一曲英雄壮歌,涌现出了像“八大标兵”“铁娘子连”等一批草根英雄。当时,叶口山村不少村民都参与了工程建设,条件很艰苦,至今记忆犹新。

    “先辈的奋斗历程,要永远铭记在心”。在近年来的新农村建设中,叶口山村特意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在村口的主题公园里,去年年底建好的移山锁海系列雕塑,人物栩栩如生,并配有介绍文字,十分用心。陈成定说,村里这几年还搜集了有关堵港工程的大量史料,并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堵港历史非遗文化馆,目前主体建筑已完工,“英雄们不畏艰难、移山填海的精神,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我们要让子孙后代记住村庄的前世今生,把正能量一代代传下去”。

    农渔结合

    乡村旅游闯新路

    沿大塘港1000余米长的游步道,垂柳婆娑,江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走在村中,道路两旁全是一栋栋的别墅小楼,家家院子里种有花卉、盆景,道路整洁,显示出农家生活的富足和祥和。去年,村人均收入达到3.2万元,村民生活富裕了,村容村貌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柑橘是叶口山的优势产业,陈成定说,全村45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种柑橘,“叶口山村人勤劳,20多年前部分村民开始从事柑橘返销生意,在业内颇有名声”。如今,全村有约150户专业果蔬销售户,把全象山三分之二的柑橘卖到全国各地,“象山果蔬运销第一村”之称实至名归。去年,象山“红美人”声誉鹊起,叶口山村经销户功不可没。每到秋天,金黄的柑橘堆满庭院,全村沉浸在果香之中。今后的两三年里,全村“红美人”种植面积还将翻一番。

    浩渺的大塘港是绝佳的天然养鱼场,叶口山村每年出产75万多公斤的优质鲢鱼、胖头鱼。陈成定说,这些鱼不需要人工喂食,完全野生,加之大塘港的水有点咸味,自然环境中长大的鱼没有泥腥味,味道更为鲜美,畅销宁波、杭州、温州等地市场。今年五一节时,第三届大塘港鱼头节在叶口山村和相邻的中站村拉开帷幕。叶口山村在农民会所前的广场上摆起60张大圆桌,数百名游客观渔事、赶渔兴、品鱼宴,热闹非凡。

    记者采访时,村里乐燕农家乐负责人刘燕正和几位村民一起做手工麦糕。“麦糕都是提前预订的,供不应求”,刘燕说,这两年来村庄越变越美,游客纷纷前来感受农家风情。今年村里新开了4家农家乐,“有好玩的、好吃的,叶口山旅游人气会更旺”。

    “叶口山北接新桥影视城,南联石浦渔港,风景秀美,发展乡村旅游有独特优势”,陈成定说,从2009年至今,村里每年平均投资220万元左右投入乡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修建700米长的沿河公园,构建“美丽田园”。“美丽庭院”建设成为全县的一个样板。未来,村里要进一步发挥大塘港人文和生态环境优势,结合特色农渔业,全力打造精品乡村旅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