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如何完成一个“我”

——读钱穆《人生十论》有感

    如 月

    钱穆被称为国学大师,在学问上有大的视野,做人做文上有大的谦逊。他在《人生十论》序言中称,“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本书汇集了作者讨论人生问题的三部演讲稿,一为“人生十论”,一为“人生三步骤”,一为“中国人生哲学”。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探讨当代潮流风气,谈论“心”“我”“自由”“命”“道”等终极问题,而不离人生日常生活态度,启发读者追溯本民族传统的根源,思考中国人在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在《人生三路向》中,大师提出:“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他分别从宗教、科学的角度,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比对,探讨人生向往的意义。他分析印度人向内追寻与西方人向外扩张的利弊,总结中国儒家的人生既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儒家人生的向往是天人合一,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后赞天地之化育。儒家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立足当下。儒家悬至善为人生目标,主张福德兼备,那才是人生最伟大的向往。

    在《如何完成一个我》中,钱穆说:“天地生了一个一个人,并未生成一个一个‘我’”。“我”如何才能自得,异于他人而成为一个特立独行之真我?他认为,要有最基本的中国文化精神支撑,来完成“我”的德性与品格。就是要先使自己成为一个好人,做天地间一个完人,也就是完成中国人所谓的“礼”。

    禅家有言,运水搬柴,即是神通。阳明学者说,“满街都是圣人”。满街熙熙攘攘,尽是些运水搬柴的琐碎事,但人生中不能没有这些事。“我”不能做圣人,是“我”与尧舜有差距,但“我”能在人生中尽些小本分,能运水搬柴,“我”也就同尧舜一样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样就能成就一个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尊贵无比的“我”。

    中国古代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功要有际遇,立言要有条件,只有立德,不受际遇条件限制。中国人最看重立德,如果在运水搬柴的小事上,尽心尽职,问心无愧,这就是尽德,就能完成一个真我。

    在《如何解脱人生之痛苦》中,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一切痛苦,皆由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他对痛苦的起源、表现与解脱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析,让我们对生与死、痛与乐,乃至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钱穆主张在有限的人生中寻觅出路,求安适。我们的身量有限,而心量无限,人应当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超出有限,便是解除苦痛。他每提出一个论点,即紧紧围绕着它旁征博引,从历史、宗教、中西方文化的角度加以阐释,抛砖引玉,启发读者去思索。这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探寻。

    中国有没有一本人人可读的书呢?钱穆认为有的,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读《大学》,《大学》的宗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重中之重就是要把身心安顿好,父母的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也要放在父母身上。父亲的心,走向儿子的心,便成为慈。儿子的心,走向父亲的心,就是孝。朋友的心,走向朋友的心,就成为忠与恕。每个人的心,都走向别人的心,身心安顿好,而后才能一步一步直至“平天下”。

    这不是一本适合“速读”的书,它需要静心凝神,慢慢品味,默然思索,然后才能有所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