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话说昔日的“临观把总”

①过去,观海卫被称作“卫里”,这是1988年北门卫山上拍摄的“卫里”。
②十字东街是当年临山卫最主要的街道。
③王家街是老观海卫的主街之一,因住过王总兵而得名,右边木栅栏内住过张参将。(桑金伟 摄)

    桑金伟           

    这里的“临观”是余姚市的临山镇和慈溪市的观海卫镇的合称,“把总”是古代某级军官的称谓。一言以蔽之,“临观把总”就是明代临山卫和观海卫的军事统领者。其实除了这独特的称谓外,临、观两地很少被联系在一起,因为早年间临山卫与观海卫不仅隔了县,而且隔了府,前者属绍兴府,后者属宁波府。

    先得说说卫所制度。它是明太祖朱元璋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制定的,是明朝军队的一项重要制度,尤其在抗倭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浙江沿海是倭寇危害较深的地区,因此卫和所建得十分密集,至今卫所制度留下的痕迹也较多。

    可以将当时的卫分成两类:内地的卫和沿海的卫。前者是设在府城的卫,它与当时的行政建置是对应的,如杭州卫、绍兴卫、台州卫等。后者是特设备倭卫,完全出于海防的需要而置,它与行政建置没有对应关系,一府可以不设卫,也可设数卫,如宁波府就有观海卫、定海卫、昌国卫。

    卫下辖所,一卫也可设数所。如定海卫就下辖了5个所。

    让我们沿着凸形而圆润的杭州湾南岸由东向西追寻,5个卫9个所便密集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定海卫(今宁波市镇海区城关),大嵩所(今鄞州区瞻岐镇大嵩村),郭巨所(北仑区白峰镇郭巨村),穿山后所(今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舟山中、左二所(今舟山市定海区);宁波卫(今宁波市区);观海卫(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龙山所(今慈溪市龙山镇);临山卫(今余姚市临山镇),三山所(今慈溪市老城区),沥海所(今上虞区沥海镇);绍兴卫(今绍兴市区),三江所(今绍兴斗门镇三江村)。范围涉及现在的宁、绍、舟3个市。

    让我们把范围再缩小一些,在东起今慈溪的龙山镇西至今上虞的沥海镇,在不足现代大炮半个射程的约100公里的范围内,竟设了2卫3所。其中临山卫辖三山、沥海2个所,观海卫辖龙山所。这2卫3所所在行政区域和军事管辖很不对应,在当年,沥海所行政区域属上虞县,但军事上由属余姚县的临山卫管辖;龙山所属镇海县,但由属慈溪县的观海卫管辖。这2卫3所的区域就是临观把总的军事管辖范围。

    明朝的军阶官衔非常复杂,不仅常处于动态中,而且同一官名在一般军营与卫所体系中地位也有不同,本文只能略说。明代军阶由高至低大致分为提督、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把总等。据载,在浙江设总兵官一人,下设杭嘉湖参将、宁绍参将、温处参将、台金严参将。宁绍参将以定海卫为驻地,统辖现在的宁波、绍兴、舟山地区的防务。

    卫所虽多设于洪武年间,但倭患最厉害的却在嘉靖年间。为更有力地抗倭,就要发挥卫所的“组团”力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建立联动机制。为此,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增设了4员备倭把总,他们是:海宁把总,总管杭州湾北岸;定临观把总,管临山、观海卫、定海三地;松海昌把总,管松门、海门、昌国三地;金磐把总,管金乡、磐石二地。嘉靖二十八年,又把定临观析为定海把总、临观把总,把松海昌析为松海把总、昌国把总,把总增至6员。

    把总,从字面看是总领、总管的意思。据《中国历史大辞典》述:“把总,官名。明代始置,为基层领兵官。分设于京营三大营及各地总兵之下。属京营三大营者,位在千总之下,设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属总兵者,位在守备之下,无品级,无定员,分属所领之兵……”

    有人做过简单直观的类比,说把总相当于正连级。又有一些人认为,把总在明代相当于正七品的官。我以为,在战事吃紧的沿海卫所体系中,把总的品级远不止七品,此将在后文再提。

    我不知道临观把总共有几任,只能罗列我所读到的,刘朝恩、耿宗道、周粟、陈九思、刘祖衡、张四维、马自进等。

    刘朝恩之名如雷贯耳,因为他是一位守浒山(三山所)城的英雄。道光《浒山志》在“乡彦”篇里有“刘朝恩”一节:“刘朝恩,不详其籍贯。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三千余众自后海登岸,掠上林及梅川,攻所城甚亟。朝恩率兵弁,募城內外绅士守御,相持十余日。城陷,朝恩力战拒之,会贼头目中矢死……”浒山(三山)城终于保住。节后有注释介绍当时作战背景:那时刘朝恩接调防通知后,已离浒山10余公里外。浒山正遭大雨,城墙倒塌数十丈。倭贼欢呼,叫嚣浒城唾手可拔。刘接报后策马返回。有人劝说,既已外调不必再返。刘叱道:“大难当头,我岂能避之!”返抵后刘一面率众运木设障、城头尽抛矢石,一面自己找个隐蔽处暗中向倭贼射箭,一箭击穿倭贼头目的咽喉,众贼溃散。这实在是一则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在我眼里,备倭把总不仅习武,而且还“雅重儒术”。如耿宗道、周粟分别主撰了嘉靖《临山卫志》和嘉靖《观海卫志》。

    耿宗道原为直隶太仓卫千户,嘉靖四十三年升任临观把总。有碑记其德行,《临山卫志》录有碑文。耿宗道在《临山卫志》上的落款是:“钦差把总临观以都指挥体统行事耿宗道采辑”。都指挥使秩正三品(也有说正二品)。看来,用现今的话说,耿宗道是“低职高聘”了。

    周粟在《观海卫志》的“跋”中落款是:“嘉靖壬戌秋望日总兵临观戎政前进士桂林周粟谨书”。此落款提供的信息除了日期外,还有:把总,军事与政务都要管,即所谓“戎政”;周粟进士出身,籍贯为桂林。在《观海卫志》“序”中,地方总兵卢镗写道:“钦授临观把总周粟,发身武科,雅重儒术,援枹之余,辄留心于卫之志……”从中看出,把总也是钦授的,周粟是武进士出身。

    《观海卫志》列出了31位浙江沿海备倭把总的名单,他们的军衔大多为指挥佥事,有的更高。指挥佥事秩正四品(也有说正三品),看来备倭把总好比应急性的“联防团长”,本身是没明确品级的,但担任备倭把总的人是要有品级的,而且品级并不低,至少要高于前文讲的“正七品”。

    你若去嵊泗枸杞岛,不要忘记去观瞻一下岛上岗墩峰顶的巨石。石高约6米、宽8米余,上镌“山海奇观”四个巨擘大字,下有明晰的落款:“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统率临观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等督汛于此”。该石刻为研究明代抗倭史提供了实物依据。落款中陈九思位于第二,亦可证明临观把总并非等闲之辈。

    我的家乡西有“临山”,东有“观海”,光听听地名就感到诗意十足,它们都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