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吴童一村:

太白山下建起田野家园

图为新建的农民新村“田野家园”。(朱军备 摄)
图为王氏宗祠。

    本报记者 朱军备

    通讯员  邵志明 徐琼辉  

    一条老街有过多少繁华

    这里也是进入天童寺的第一个村,故名。村内古树参天,山巅白塔巍然,依山傍水,当中一条主街分开鳞次栉比的房屋,叫天童街。从街往东北一直前行,就是“东南佛国”天童寺,而另一头是小白岭。

    东西走向的天童街,街面由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嵌而成,路面两侧略倾斜,并筑有排水沟,能做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当地人俗话说:“天童街也勿坏,一埭溪一埭街。解开包袱换新鞋,好像走进宁波街。”

    当年的天童街上往来行人络绎不绝。天童街东通北仑、象山港,西通小白、阿育王寺。一方面,到著名的佛教圣地天童寺朝圣拜佛或旅游参观的人,必经这条路。另一方面,象山港的海产品,运输销售的通道之一,就是过天童街到东吴小白河埠头,再水运进宁波城。这里成为水陆商品的集散地。

    民国时期,在天童街中心太白庙一带,就有福源百杂商店、同和南货糕饼店、咸货店、万寿堂中药铺等数十家商铺。

    街区童一王氏民居和王氏吉房民居保存完好。王氏吉房主体坐北朝南,占地240平方米,屋内雕刻精致,颇有浙东民居气派。不远处王氏宗祠经修缮,显得庄严肃穆。

    据当地退休教师王瑞海考证,童一王氏为王安石后人。清康熙年间王氏族谱记载:“吾族自临川荆国公分派以来,徙居四明。历宋至元,而有仁王公徙居于此,为天童起族之始祖。”后人考证推测,仁王公就是王师文,是王安石的第十一世后裔,即天童王氏第一代始祖。他大致在公元1290年至1300年定居于天童,距今700余年。王师文娶天童中街戴氏之女,这为王氏族人为何定居于此找到了佐证。

    近代,王氏后人优秀代表有宁波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在南门外创办宁波恒丰印染织厂的王稼瑞。该厂也是宁波恒丰布厂的前身。还有一位王安家,是皖南新四军军部教导队指导员,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一场变革旧村换来新貌

    近日,笔者走进童一村,只见淡青色的新村,淡黄色的旧村,房前屋后都是樟树、红枫和桂花,清新淡雅的感觉扑面而来。

    4年前,它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山村,灰扑扑的民居、脏兮兮的路面。除了天童老街和太白庙,这里似乎已被世人遗忘。

    4年后,山村发生美丽的蜕变。村党支部书记史良善说,旧村整治让环境变了样;新村建设让村民住上了新房。

    2013年,童一村被确定为鄞州区“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启动村,开始旧村整治。

    以公路沿线为重点,约10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被拆除。在强化道路保洁的基础上,民居外立面统一刷成了淡黄色,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花栽树,还利用三场点老路,建了一个停车场。门前墙溪坑、岙里溪坑等溪坑都进行了清淤、砌坎。岸边种了树,浇了路,装上了路灯。

    童一村一下子“亮堂”起来了,相继建成村文化礼堂及三场点喜事堂,加上文化广场和新村一期的完工,村容村貌脱胎换骨,山村美丽起来了。下半年,村里还将实施综合线路下埋工程,届时电线蜘蛛网现象也将彻底改变。

    为了让村民住上城里一样的新房,2014年,该村启动了新村建设一期工程。“老房子要改建,大龄青年还等着要房子。”史良善说,“不建哪行?”当年,全村730户,大龄青年住房困难户有30多户。

    拆除原招待所地块,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新村一期工程于去年建成。2015年,村里又在住房条件最差的岙里自然村启动了二期新村项目——拆旧建新,并采用“联拆联建”模式,让村民成为新村建设的主角,同时减少审批程序,合理降低建造成本。目前,二期项目联排别墅主体基本完工,不久即可交付。

    到那时,123户拆除旧房的村民都将住上新房子。加上一期,将有约200户村民搬进新村,占到全村总户数的四分之一。眼下,童一村正在筹划启动三期工程,“要让更多的村民住上新房子、过上好生活。”史良善说。

    自2013年至今,加上一期、二期新村建设项目,童一村拆迁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下一步,我们将发展民宿、农家乐,利用我们村地处三溪浦水库旁、天童旅游线上的优势,为农民增收寻找一条新路子。”史良善说。

    鄞州东吴童一村不难找,从宝瞻公路往东穿过隧道,小白岭下向左转就是,而右边就是碧水荡漾的三溪浦水库,又叫太白湖。

    这里原是“东乡十八街”之一天童街的所在,王安石的后裔曾在此定居。前些年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建起堪与城市媲美的“田野家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