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洪信康:巧手制笛20年

图为洪信康展示自己制作的笛子。(徐欣 摄)

    本报记者  徐 欣

    江北记者站 张落雁

    通讯员   邵家艳     

    家住江北桃源小区的洪信康对于笛子的钟情远近皆知。近日,笔者刚来到他家楼下,便看到他在楼道口的空地上边听小曲边打磨着竹子。“以前迷恋吹笛子,现在热衷制作笛子,这辈子都离不开笛子啰!”洪信康对笔者说。

    “在我们小时候,哪有什么玩具呢?我和几个同伴就一起吹吹笛子、拉拉二胡。”洪信康回忆,自小学三年级第一次接触到“笛子”,他便被眼前这个并不精致但音色美妙的小玩意迷住了。

    人常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涤荡心灵的最佳途径,若是再有一份自己的喜好,那着实圆满了。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最自在的快乐,今年66岁的洪信康深谙其道。

    今年68岁的洪信康从小生长在舟山,前几年从舟山海洋渔业公司一家下属企业退休。洪信康告诉笔者,1970年,他被分配到大兴安岭下乡当知青。“刚去那会,人生地不熟,只能靠吹笛来解乡愁。”没想到,洪信康这一吹奏,便吸引了不少来自五湖四海同样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他们一起交流、切磋,日子也变得精彩了。

    但让洪信康没想到的是,“吹笛”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乐趣,还带来了一段美好的姻缘。就在他北上两年之后,他的老伴张利清作为宁波知青,也被分配到大兴安岭。

    一次单位组织的文艺会演,洪信康和他的“乐友”上台吹奏一曲,没想到在单位内部“一炮而红”,连领导也十分欣赏。“在我们两个科室领导的牵线下,这才认识了她。”一个是电工,一个是科室打字员,两人产生了日渐深厚的感情。到1980年年初,两人一起被调回宁波工作,同年10月,他们步入了婚姻殿堂。

    对笛子的沉迷,让洪信康对笛子的要求越来越高。48岁那年,他新买了一套笛子,回家后却发现笛子虽价格不菲,但音色一般,且有几个音并不准。“这让我下了决心,自己动手做笛子。”万事开头难,对于未学过任何专业知识的洪信康来说,更是一头雾水。

    从那之后,洪信康就常常请教一些老工匠,并看书自学制笛。“吹笛不知制笛难,接触后我才真正感受到。”洪信康回想起当时的点点滴滴,取材、阴干、烤竹、打磨、上色、开孔、调音等15个步骤必须一气呵成,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最后的音色和价值。

    十多年来,洪信康的笛子已经销往全国各地,除了回头客,上门“只求一笛”的顾客也不少。洪信康始终坚信:慢工出细活,制笛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也是为了让更多热爱吹笛子的朋友享用到更好的笛子。“如今我的几个徒弟也走上了制作笛子的道路,在鄞州开设了工厂。我们一起制作的笛子、竹箫、二胡以及竹椅销往全国各地。”因为有了制作笛子的手艺,洪信康的退休生活忙碌而充实。他告诉笔者,有机会希望在街道的帮助下,义务为社区的孩子传授吹笛子、制作笛子的技艺,为推动民族音乐发展尽一份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