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界定实体与虚拟经济 不能用老标准

升级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刘志彪           

    实体经济是创造国民财富的根基。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方针政策。但在实践中,人们对实体经济的范畴有不同的认识,有些还造成了一些混乱,有必要予以厘清。

    虚拟与实体经济非对立

    一般认为,实体经济是以物质资料生产经营为内容的经济活动。在这一说法下,实体经济似乎排斥了现代服务经济部门。而另一种说法是: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这把所有服务部门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都视为实体经济,似乎也不太妥当。因为在这个定义下,就会把金融部门尤其是资本市场活动、炒作房地产等,都作为实体经济来看待。

    其实,区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主要要看货币资本的增值性活动以什么为中介,以及最终是不是创造财富。如果它以货币、价值符号和资产为媒介,仅仅分配财富,就是虚拟经济;如果它以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为交易媒介,在这个过程中创造财富,就是实体经济。

    就此推演,同样一个部门或者服务活动,就可能因为交易的媒介不同,而被视为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例如,建筑房地产商品和提供物业管理的活动,在上述定义下就属于实体经济;而如果买卖房地产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消费居住,而仅仅是为了博取房价上涨的好处,就属于虚拟经济范畴。

    需要指出的是,不应该认为虚拟经济就一定是不好的、实体经济就一定是好的,更不应该把二者对立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要积极发挥虚拟经济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防止过度化的虚拟经济和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陷入自我循环的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也会产生泡沫

    还有人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其实,实体经济是与虚拟经济相对应的概念,而“泡沫经济”则是与“真实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都有可能存在“真实经济”和“泡沫经济”这两种状态。

    以实体经济为例。当经济活动超过一定范围和限度,就有可能出现泡沫。这方面的典型就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一般都会伴随着信贷活动的泡沫。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是由产能过剩引起的泡沫破裂。同理,虚拟经济也有“泡沫经济”和“真实经济”两种状态。

    这进一步说明,如果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不注重市场导向,就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即实体的泡沫化。现在,中央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作为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出发点,这是非常正确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实体经济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对立起来。其理由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带来了一些实体商铺的凋敝。这当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却不是区分虚实经济的依据。它其实提出了一个如何理解“新实体经济”的问题。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这部分新经济,原本就是实体经济。事实上,它只是把传统线下的活动搬到线上,从而节约了空间和资本、降低成本、创造了效率。如果继续沿用以产业部门来界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标准,不仅会使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而且会抑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避免误伤金融业服务业

    怎么认识和看待实体经济,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有着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清晰界定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范畴,主要有以下四大意义:

    第一,观念创新,避免误伤金融业。仅以实物形态来界定实体经济,不利于金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错误界定,排斥了金融业的真实经济地位,并将其视为创造泡沫的部门。如此看法一旦成为社会共识,将会对金融产业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第二,理论创新,避免影响服务业。把服务业完全划入虚拟经济范畴,显然不利于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而如果采取媒介观来划分,同时以产能过剩程度、杠杆水平来区分“真实经济”和“泡沫经济”,那就可以在理论上确立现代服务业的科学地位,并更为积极地采取合理杠杆来发展以现代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我们还可以找到产生泡沫和导致经济金融危机的现实根源,进而避免泡沫的蔓延。

    第三,政策创新,避免产业政策的偏斜。坦率地讲,我们在观念乃至政策上对“产业空洞化”这个现象存在一定的误解。制造业的转移和搬迁,并不意味着产业空洞化。转移一般性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不仅不是产业空洞化,而是知识技术密集化程度提升的表现。

    如果我们把制造业看作一棵大树的树干,那服务业就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枝叶,而农业则是扎根沃土的树根。在这棵大树上,没有哪个部件是不重要的。

    第四,实践创新,避免加剧产能过剩。在传统概念、思维的影响下,一些政府或部门很可能会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口号,采用行政手段来把资源往制造业倾斜,其结果很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

    过去,制造业的高比重是在出口导向型经济中发生和消化的。现在,一些发达国家遇到经济周期的困扰,不仅市场萎缩,而且还极力要求所谓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在此背景下,利用国内市场发展经济,大力推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有意识地把资源倾斜于发展仍处于严重短缺状态的相关行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消费者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为江苏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来源:解放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