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理念到国际共识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陈须隆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指出:第71届联合国大会9月11日通过决议,首次纳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理念。众所周知,“共商、共建、共享”是中方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这表明上述理念以及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的国际理念,正在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并将惠及全球。 中国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共识,中方的积极推动固然不可或缺,这些理念自身的先进特质更具决定意义。“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都超越了强者必霸、赢者通吃、结盟对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模式,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潮流,能够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通过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复杂多变的全球性挑战,对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问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思路与办法。而且,这些理念都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有利于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因而不仅得到了联合国各机构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而且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的广泛支持。 中国需要推进开放式创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在“国研智库论坛·2017中国资本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后起的追赶型经济体要想保持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的追赶型增长,必须有开放式创新的思路。于我国而言,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战略性机遇。 开放式创新是中国适应全球化形势、抓住全球化机遇的要求,也是中国抓住新技术革命这一战略性机遇的要求。推进开放式创新,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中国经济过去在快速追赶、快速工业化的阶段,更多依靠低成本参与全球竞争,并有能够动员资源的体制作保证。现在要转变为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形成新的动能,势必需要一套完整的适应新技术革命、适应创新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看,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市场竞争压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本身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也是中国经济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现实需要。从宏观层面看,深化改革应保证为各类企业平等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对于创新成果应给予足够的保护,要让知识型劳动力(包括企业管理者、各领域专业人士)这类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激发出来。 司法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胡云腾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部署下,我国司法改革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对于本轮司法改革的成效,可以概括为四个“越来越近”。 首先,司法改革使司法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近。我们的司法是人民司法,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越近越好,越方便人民群众使用越好。其次,司法改革使司法离规律越来越近。司法既有普遍规律,也有中国特色的规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很多改革举措都是遵循司法规律的。再次,司法改革使司法离基层越来越近。一个人、一项工作“离基层越近,就离真理越近”,同时“离基层越近,就离规律越近;离基层越近,就离群众越近”。最后,司法改革使司法离社会越来越近。深化司法公开,建设“阳光司法”,是本轮司法改革的一大亮点。人民法院将司法公开既作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又作为现代司法的运行和存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