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情深最在无言处

——观肢体剧《水生》有感

    冷 枫           

    国庆期间在宁波逸夫剧院看肢体剧《水生》,感受到一种另类的惊喜。该剧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王六郎》改变而来,借助肢体这一最古朴的语汇,融入中国特有的皮影戏、傩戏、评弹等传统艺术,将一个水鬼和凡人间的情谊故事演绎得深挚感人。

    《水生》自始至终贯穿着傩戏的表演形式。傩戏起源于原始图腾崇拜流行的新石器时代,是夏商周上古三代中“礼”文明的重要成分,里面含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傩戏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有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弥漫着蓬勃的生命意识,这种特质恰恰和《王六郎》故事中对于生命的渴望和追求不谋而合。显然,《水生》找到了一种合适的表现形式。

    与惊悚的《田七郎》相比,《王六郎》堪称整部《聊斋志异》中最温暖的故事,讲述了一阙“人鬼情未了”。当然,这情,是友情。水鬼王六郎为了告别冰冷河水,上岸做人,须拉个人溺水来做他的替代品。然而他所在的水域,地处偏僻,鲜有行人,所以他很难找到机会。一日,王六郎偶遇一个喜好喝酒的老渔翁,两人初一相识,便成莫逆。王六郎对朋友道出心事,渔翁劝告他不可无端害人。两人意见分歧,厮打起来,但最终他们还是言归于好,杯酒相碰中,一笑泯恩仇。然而大限将至,王六郎若不就范,难逃魂飞魄散之劫……

    一个观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凭什么“抓人”?《水生》动用了诸多别具匠心的艺术元素。除了傩舞,还有苏州评弹、二胡伴奏,演员的身段中插入传统戏曲里“鹞子翻身”等武打动作,甚至还有少数民族擅长的绳子舞、民族舞蹈中的绸扇舞……这些艺术元素并没有因为“多”而显得“杂”。其次,演员的表演大气而不失细腻,把这个关于生死轮回和善恶选择的故事演绎得如泣如诉。再次,该剧题旨深邃,在赞颂友谊的同时还适当地引领观众对生死观进行反思。尽管《水生》中的所有演员都戴着面具,但他们踩着铿锵鼓点,不时地跳跃、腾挪,迸发出刚柔并济的美感。透过这些虚拟动作,你能感受到浓郁的粗犷气质和神秘气息。面具屏蔽了表情,音乐取代了台词,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塑造,完全有赖于演员技巧的发挥。舞台表演说到底就是一个感官体验的传递过程,只有能让观众理解、接受、感动的演出才是成功的。《水生》的表演若不到位,就有“临空蹈虚”之虞。好在我们后来看到,该戏的完成度很高,观众也完全能看明白。一个尘世间的老渔翁和一个水府中的鬼魅结下了友谊。因为有了对方,他们能在一起欢笑、醉酒。笔者个人最欣赏的就是这一段的表演,纯澈、简练、生动,传递出一份摒弃了功利欲望、世俗杂念的高贵友情。

    看罢演出,竟还生出一些旁逸斜出的联想:舞台之上,面具之下,是人也好,是鬼也罢,都有自己的选择。而现实中的我们,或多或少戴有一副无形的面具吧?如果说台上的水鬼还会用两条红线化作泪水,我们最真实的一面何时才坦诚出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