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城名医话滑寿

    熊银海

    滑寿是余姚中医史上最有名的大家,他的医学理论和妇科水平在元明时代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滑寿,字伯仁,晚号撄宁生,生于元朝大德八年正月,卒于洪武十九年。滑寿祖籍河南襄城,因祖父官江南,出生于江苏仪征,后迁于余姚。滑寿自幼警敏,好学能诗,至正五年考中举人,当时处于元末,战火纷飞,于是放弃仕途。

    滑寿因为生病巧遇京口名医王居中,遂拜王为师,并参会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三家,自是贯通古今,医术日进。后又学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先生,亦尽得其传。滑寿与当时的名儒多有交往。据《乾隆余姚县志·艺文》记载,宋僖曾赠诗曰:“滑公江海客,频到贺家溪。采药行云际,吟诗过水西。”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濂则为滑氏的《十四经发挥》作过序。

    滑寿留存的文学作品不多,《明诗纪事》中有他的一首《挽唐丹崖》诗:“尚想词垣应奉辰,汉廷曾诏贾生频;如今埋骨秋江上,留得文章照后尘。”首联和颔联以贾谊不得汉朝重用的典故来凭吊同行,实有悲慨之情。

    滑寿医术高超,史料留下了他的许多传奇故事。

    据江瓘的《名医类案》记载:有一富家产妇难产,七日没有生下,食甚少。请求寿至家诊治,滑寿诊视后,给以凉粥一盂,并捣碎桐叶煎汤与之服下,不久孩子顺利生下。有人问其道理,滑寿曰:“此妇食甚少,未有无谷气而能生者,桐叶得秋气而坠,用桐叶而助妇人产,其气足而自然会下小儿。”

    元末社会动荡,又一次滑寿随逃难潮行医南下,在姚邑青山何家闼村口喝茶,见一棺棂抬过,有鲜血滴落,他就上前称棺内之人还活着,并要求履行医道。经过他一番救治,棺内人果真起死回生。那一家人感激涕零,将贤惠、貌美少女汪如春嫁给了他。

    除了临床施治,滑寿的医学成就还体现在学术阐发。他精心研读《素问》《难经》等古代医书,然后根据自己的医学实践著述了《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书。他又采集《灵枢》之《经脉》、《本输》及《素问·骨空论》等篇资料,汇成《十四经发挥》一书,既有绘图又有注释,足为学者出入之向导。

    洪武十九年,82岁高龄的名医滑寿与世长辞,死后安葬于余姚黄山。

    滑寿生前非常注重养生,他结合中医的理论和道家的养生方法,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养生秘诀。《明史》称滑寿:“年七十余,容色如童孺,行步矫捷,饮酒无算。”他晚年自号撄宁生,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保持心境的宁静平和。

    滑寿不仅是浙东名医,还是世界名医。他提出麻疹病孩早期口腔黏膜出现斑点是麻疹初期特征的理论,这一观点领先于欧洲好几个世纪。上世纪5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一致公认这一成就,并命名为“滑氏斑”,这是我们浙东医学界的无上荣耀。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为中医事业献身的历代医家,滑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后人为了纪念滑寿功绩,在余姚城内北滨江路建造了滑寿亭,系重檐六角亭,可惜原亭已毁圮。现龙泉山西坡的滑寿亭是余姚医卫界同仁仿原亭形式重建。亭内悬挂“滑寿亭”匾。朝南两柱有楹联:“继神农遍尝百草,承仲景普济千家。”朝北两柱也有楹联:“杏林独秀闻天下,桃李争妍满古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