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宁波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域治水剿劣 绿水青山且看宁波

    本报记者 王 博

    通讯员  蒋树平 徐益霞

    昨天,在江北区洪塘街道最大的安置社区姚江花园小区内,挖土机隆隆作响,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铺设透水地砖、调试雨水收集与利用控制系统。作为我市首个海绵化改造的老小区,姚江花园综合整治项目将于12月底完工。

    水,是宁波最为灵动的韵脚,也是宁波人不懈守护的对象。2013年,我市响应全省号召推出“五水共治”工作;2016年底开始,全面打响消除劣Ⅴ类水的攻坚战,深入实施治水剿劣……今时今日,我市全域治水成果喜人,铸造了一支敢打敢拼的“治水铁军”,同时改变着大江大河与小溪小渠的水质。

    向“黑色GDP”说“不”

    治水中,我市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论,水岸同治,加速淘汰低小散、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打响了转型升级的组合拳。

    在杭州湾新区,整体关闭了全省最大的漂印染园区,“腾笼换鸟”为众创园,每年削减COD排放量350吨以上。在北仑区,推动实施了节水技术改造,岩东再生水厂生产能力达12.8万吨/日,年度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4%。

    治水也是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今年8月,对再生铝产业集中的长洋村,宁海县彻底清查并完成治理,从根本上解决了流域内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象山县将治水与休闲旅游业发展有机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山海风貌、田园风光、半岛风情”的规模景区和农家乐,治水逐渐成为建设“生态农业、美丽田园”的催化剂。

    到目前,全市已关停并转重污染行业企业289家,坚决向粗放型发展、高能耗的“黑色GDP”说“不”。

    率先创建“污水零直排区”

    我市率先提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作为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污水处理设施已覆盖全部乡镇,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0万吨/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128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在奉化区,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基本消除了农村生活污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在老旧小区集中的海曙区,源头治污,今年上半年,28个老小区同步启动雨污分流和截污纳管改造工程,预计减少污水直排量超过60%。在城中村环境复杂的北仑区,推出“最后50米纳管”工程,共堵截纳管改造河道污水直排口1780个,完成城镇污水管网工程项目102个,50个村完成截污工程;建成污水管总长达832公里。

    2017年,我市在34个重点乡镇(街道)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目前沿线河道整体水质已明显好转,3个市控断面已全部通过省级销号验收,24个县控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Ⅴ类水质。

    以“海绵式”生态治水

    慈城新城是我市首个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区块,曾是稻田平原,极易遭受洪涝灾害。现在,“海绵城市”发挥功效,不仅让慈城新城保持着碧水绿草的“颜值”,而且经受住了多次大小台风的考验,2.84平方公里的新城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结合省“五水共治”和“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战略部署,我市今年全面启动防洪排涝2020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姚江奉化江流域治理,尽快实现重要支流封闭,形成姚江西分北排东排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市将重点建设21个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资330亿元。

    目前,我市已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快速推进江北慈城新城、宁海颜公河、东部新城河网等一批水系治理项目,城市排涝能力得到提升。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剿劣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专项行动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了“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转变,以最大程度实现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