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志昌:

读书写作不辍的“学习达人”

黄志昌 (受访者供图)

    林海 方其军

    余姚人黄志昌曾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2002年因一次意外事件导致双耳失聪,但交流的障碍并没有阻挡他学习和写作的步伐。退休7年来,他写了500多篇文章,其中350篇发表在余姚和宁波媒体上,作品有散文、小说、戏剧、曲艺等。2015年,他与宁波知名文化学者杨古城一起入选全国100位“百姓学习之星”,浙江省同一批入选的仅有5人。

    1950年出生的黄志昌,小时候就读的是山村小学,从那时起,读书就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有时比吃饭还重要。“1972年,我卖掉一头生猪得了近50元钱,结果花40元买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书,还买了一把心爱的二胡。这事被父母得知后,骂了近半个月。”那时一般人的月收入在20元左右,一头生猪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而一头出栏的猪要喂养10个月。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黄志昌的“嗜书如命”。

    回忆起自己的读书生涯,黄志昌说,早年读的大多是中国古典名著和一些外国文学作品。青年时代书比较少,一旦得悉朋友亲戚家有好书,他常常步行十数公里赶夜路去借来看。刚开始是点煤油灯看书,有一次不小心把蚊帐烧破了半顶,险些闯下大祸。后来,他改用手电筒照明,在被窝里通宵达旦地看书。1983年,为复习迎考师范学校,他每晚自学到子夜,在上山劳动中也想着数学方程题,还用小竹棒在沙地上比画。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最终以高出录取线42分的成绩如愿考上了锦堂师范学校。

    成家后,每逢到上海岳父家作客,他会抽出很多时间到附近的杨浦区图书馆看书,翻阅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书籍,其中的精彩内容还予以摘录。几十年来,他一边看书一边用心记录,积累了30余本笔记。

    读书有了积累,慢慢也就有了产出。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在公众场合把书中的故事说书似地讲给周围群众听,后来成了梁弄地区的故事员,到全县各地巡回演讲。1985年,从锦堂师范学校毕业后,黄志昌先后在梁弄横岙乡校、湖东小学任教,直至退休。 

    这些年,他每天看书、读报、上网,了解时事信息;热爱写作、投稿,编写乡土教材;参与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编写相关的版块,编写村歌;撰写人文地理,宣传红色文化经典;宣传家乡的风貌、特产,编写了《民间故事》《梁弄二十四景》《浙东延安梁弄》《五桂流韵》等书。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他积极学习电脑打字、发文、上传图片、制作视频、制作PPT等技巧,积极参加梁弄诗社的创作活动。几十年间,他还写过数十篇教育论文。

    人生总有意外。2002年初夏的一天,他正在给篮球充气,突然篮球爆裂发出巨响,导致他的双耳突然失聪,经专家检测,只剩百分之三十的听力。祸从天降,这给了他不小的打击,他着实难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安慰,家长及学生的信任,激励他继续从事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的职业。他戴着助听器继续奋斗在讲台上。

    2006年,黄志昌开始向《余姚日报》《宁波日报》等投稿,此后获奖不断。在宁波市文联、教育系统关工委、文明办、记协、市志办等行业系统组织的征文比赛中屡有斩获。2012年,他获得余姚市“种文化”能手、余姚市“市民学习之星”等称号。

    2010年,他出版散文集《山乡雅韵》,全书约20万字,汇集了多年来创作的100篇文章。此外,他还帮助梁弄镇政府编写各类文案材料,直至和同仁接手编写《梁弄镇志》,该书预计70万字,需要4年时间完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