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依元 春节返乡,以往宁波到福州没有高速公路时,坐车需要一昼夜,如今坐高铁只要四小时;以往乡下自行车都是稀罕物,如今家家门前停着私家车;以往打电话至少要去镇邮电局,如今几乎人人有手机……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纵观全国各地,几乎都是如此。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看病要跑到城里大医院,乡下没有几所好学校,农村买不到想要的图书……对此人人感同身受,但老百姓想不出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答案,这是一种“新矛盾”: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矛盾的新概括。如前所述,从身旁事实看,的确如此。 我曾在青海工作过,那时省城西宁只有三条公交线路、一个公园,市中心只有一座五层楼算是高层建筑。几年前回到西宁,发现城市变得“不认识”了。几十路公交车覆盖全城,公园星罗棋布,高楼大厦放眼皆是。但到农牧区一看,还是比较落后。宁波亦是如此。一方面,大家钱袋越来越鼓,住房越来越宽敞,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红火,旅游越走越远……但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平原与山区、先进村和后进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各项事业(教育、医疗等)发展不充分,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矛盾”的表述,正视了当下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及时呼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随着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老百姓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更强烈。强调“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是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更高需求层次。 根据十九大报告,党“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什么是“美好生活”?答案也在报告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它不但指物质富裕还要包括精神富裕,不但指物质文明还包括精神文明,不但要人人安居乐业,还要更多人心灵美道德美,更应有山清水秀、生态良好,人人有幸福感。而经济发达、优质的教育与医疗事业、繁荣昌盛的文化发展,更是其应有之义。可以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冲锋号。 有句话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些其实是人民追求的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还有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孩子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校”。目前,我们已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的目标,人民在解决温饱后盼望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好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矛盾”论断的提出,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它要求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推进发展的基础上,大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