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展新 通讯员 蔡朝晖 电商企业紧锣密鼓筹备“双十一”,线下商家也主动出击,赶在电商大促前推出一系列优惠折扣,同时激发实体商业体验类业态的互动性优势,依托丰富的娱乐活动和优质的购物体验,取得经营业绩和客流量的双丰收。 上周末,甬城各大商场、超市和购物中心挂上了“双十一促销”的招牌。第二百货主攻黄金珠宝类商品,中国黄金推出“裸价”,老庙黄金和老凤祥黄金也筹划大幅折扣活动,刺激周末销售额同比增长500%。苏宁宁波和华润万家也赶在“双十一”之前“抢滩”消费市场,前者基本实现了线上线下同质同价,周末销售额同比增长150%;后者在宁波的29家华润万家大卖场内实行28个品类5折,两天客流量25万人次,厨房用品、床品、小家电柜台生意火爆,货架屡屡清空,库存一度告急。 优惠的价格吸引视线,精彩的活动留住脚步。“双十一”前夕,天一广场陆续推出漫时光影展、阿拉电影周和“Single Party”市集互动趴,让穿梭于店铺之间的消费者找到放松身心的场所。集盒广场则挖掘“双十一”的其他主题,为年轻消费者量身定制“11人的理想”集盒民谣音乐节和“111人市集现场”,为这场消费盛宴增添些许“文艺范儿”。 线上狂欢将至,线下商家却意外“抢滩”成功,背后原因何在?笔者走访各大商场、超市后发现,与计算方式复杂、难度堪比“奥数题”的线上交易相比,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简单直接”的购物方式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此外,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下交易的速度大幅提升,商业广场内随处可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二维码,部分超市里设有自动结算的机器,弥补了线下商家结算速度慢、效率低的短板。 虽然线下商家成功“抢戏”,但不会对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产生太大的影响。业内专家表示,如今,“双十一”已从功能单一的电商消费庆典拓展为企业、商家提升曝光度和品牌影响力的“超级平台”,企业的电商部门与线下经营部门保持联动、错位竞争,零售商家主动“登陆”电商平台或自主开发APP,兼顾拥有不同消费习惯的客群,深掘“双十一”的市场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