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红兵 萧萧秋风细细雨,难挡殷殷思乡情。11月20日上午,刚刚参加完音乐宁波帮大会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就匆匆赶往她的老家,鄞州区姜山镇新张俞村。 一路上俞教授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不时回忆起上一次踏着乡间小路寻找祖居的情形。是啊,一晃快20年了。她多次询问陪同人员,老家是不是列入旧村改造,祖居是不是拆了。乡镇干部像是故意给她留个悬念,笑笑说,到了您就知道了。趁着她兴致高,一位同行者问,俞老师我们都以为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女字边的“娜”,其实是拿东西的“拿”。俞丽拿乐了:是啊,他们经常把我的名字写错,有一次记者采访,我就用宁波话说,我的名字叫“俞丽掇”。见大家一时没反应过来,她解释道:宁波老话不是把“拿东西”叫“掇东西”吗?惹得一车人哈哈大笑。她似乎觉得幽默还不过瘾,接着说,我这个拿字好呀,陪伴我拿了不少奖,连我的学生也跟着拿奖呢。 车停在村文化活动中心院子里,村干部给她献上一束花,欢迎她回家乡看看。紫色的“勿忘我”似乎勾起了俞丽拿对往事的回忆,谈笑风生的她寡言了。在村史陈列室,她仔细观看一幅幅展板,像是在拉近自己和家乡的距离。会议室落座后,村干部递给她一套《荻江俞氏宗谱》,她恭敬地站立起来,连声说,这个好,这个珍贵。相关人员告诉她,他们这一脉俞姓家族是1505年从山东迁来的,到她这一辈已经是十五代了。她忙不迭地翻看家谱的记录,还不时用手机拍摄。当她查到爷爷这一页时,激动地说,我爷爷有十二个孩子,其中连着四个男丁分别起名叫:普、天、同、庆,这就是我的父辈了。 鄞州区领导用普通话给她介绍情况,俞丽拿连忙打断说,我虽然出生在上海,但家里爷爷、爹爹一直是说宁波话的,你们尽管说宁波话,我都听得懂,还感到亲切。她认真听取了镇村建设发展概况和远景规划,不时为家乡取得的成就和变化鼓掌。二十年前是她成年后第一次寻找故乡,当时陪她一起探寻的宁波市小提琴学会会长王百红回忆起,当时汽车都开不到村里,远远地停在外面,进村都是泥泞的石子路,乡亲们也都躲得远远的,经多方打听才找到老宅,匆忙看一眼就回去了,但她还是比较兴奋的,说下次再来。以后虽然也多次来过宁波讲学,都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如愿。 当听说要陪她去祖居看看,77岁的老人一下子来了精神。快步穿过一块晒场,前面便是一片砖木结构老式民居,一共有前后四进。虽然有些破旧,但门廊、堂屋、厢房、天井等结构还十分完整。村干部介绍说,这些房子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近乡情怯,俞丽拿小心翼翼地跨进大门,四处打量,忽然,用手一指左侧的几间房子:是的、是的,我有印象了。她迅速走进那几间黑黢黢的房间,那里已经不住人了,墙面也剥落得厉害,但她仍像是在欣赏一件珍贵的宝物一样,一间间仔细查看。此刻,她的脑海里肯定浮现出儿时随爹爹来故乡居住的情形了。她不断用手机拍摄,因为光线不好,索性打开摄像功能,绕着房子前前后后拍了一圈。院子里早已聚拢了不少乡亲,俞丽拿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用宁波话说,阿拉都是俞家门里的亲戚哦。从房子的第一进通往后进,中间是一道圆洞门,这在一般的民居中比较少见。她好奇地向邻居询问,一位年长的阿婆告诉她,这是因为她的一位先祖曾考中过武举人,不然是不可以修这种门的。祖上居然有习武带兵的,她不禁暗暗发笑,调侃道:难怪自己小时候那么顽皮,60岁还敢去学习开车,老祖宗的基因真是强大啊。 从老宅到俞氏祠堂有几百米路,一路上她似乎对什么都好奇,手机拍个不停,拍拍稻田、拍拍池塘,还不时摆出造型充当大家的模特,她要把故乡之行的每一个瞬间统统带回上海,让那里的亲戚分享喜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俞丽拿按耐不住兴奋的心情,赞叹宁波的发展,家乡的变化。她说,是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们俞家的血脉,回报桑梓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我虽然快八十岁了,还在教小提琴,也有不少宁波弟子,还兼着上海宁波经济促进会的副会长,有许多事可以做。今天你们以我为骄傲,而我更为自己的家乡进步而自豪。言语间,她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