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档案公共服务的“创新样本”

本版制图 丁安
宁波市民生档案分布与查阅指南。

    记者 王佳 通讯员 高顺艳 文/摄

    档案服务新战略,档案服务大民生。

    近年来,我市档案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将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档案服务窗口建设为载体,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不断拓展档案服务领域,努力打造档案公共服务的宁波“创新样本”。

    编制民生档案利用指南 为市民利用档案提供“路线图”

    市民王女士是余姚人,7年前在慈溪结婚,后因工作调至海曙,现因买房落户、子女入学等需要提供婚姻、社保、户籍迁移等多种证明材料。

    一些原始材料因保管不善丢失,正为补办证明材料发愁的王女士,拿到一份《宁波市民生档案分布与查阅指南》,按照《指南》里的“路线”,一天时间内便将所有证明材料补齐。

    近年来,我市民生档案利用率逐年上升,民生档案在服务社会管理、为公众解决问题和维护权益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民生档案分布广、形成单位多,因不同职能部门形成的档案特性不同,民生档案的保管部门、利用条件与手续要求不尽一致,由此导致的公众查档“跑错门”“跑多次”等问题时有发生。为较好解决这些问题,市档案局今年启动了指南编制工作,8月底正式印发。

    “指南”分馆藏与馆外两篇,馆藏篇收录了宁波12个国家档案馆(包括原江东区档案馆)馆藏的民生档案类目;馆外篇收录了宁波市直、区县(市)及乡镇共近千家单位的数百种民生档案类目。“指南”列明了各类民生档案的形成单位、保管单位、档案内容、查阅方法、查阅地点以及咨询电话等。

    目前,市档案馆的查阅大厅及网站提供有《馆藏档案查阅指南》《查阅须知》《宁波市民生档案分布与查阅指南》等工具书,方便市民了解查档方法和途径。

    建设智慧档案 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

    10月20日上午10时30分,海曙区档案馆从浙江档案服务网接到江山市档案馆跨馆查询信息,要求查询姜先生、邵女士两位高龄老人在海曙区的婚姻档案。

    通过馆藏系统,海曙区档案馆查询到1969年这对夫妇在宁波甬江公社的结婚登记档案,10点57分即通过浙江档案服务网向江山市档案馆反馈办结信息,同时电话告知老人,并将相关婚姻档案证明材料通过EMS寄送江山市档案馆。

    这是档案部门主动融入“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生动一幕。据悉,截至目前,市档案局的10个“最多跑一次”事项已与浙江省档案局完全对接。其中,重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档案验收等6个事项全部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并全部开通政务服务网在线受理、快递送达。

    7个事项及开放档案查阅服务开通“全城通办”模式。企业或群众办理有关档案审批或查阅事项,可就近到所在地政务服务中心或档案馆提出办事申请,受理单位以数据网络流转、函电、快递转送等方式将受理事项转交办理单位,办理单位将事项办理结果快递送达给事项申请人或企业。

    同时,我市档案部门建立未开放档案利用部门意见征询函制度,对须经部门联审的未开放档案利用,根据群众需求,由档案局(馆)以意见征询函方式,向相关部门提出利用申请,根据部门反馈意见,直接向申请者提供查阅等服务,不需要市民另行提供材料跑相关部门审批出证,变群众“自己跑”为档案部门“协助办”。

    “要做到‘最多跑一次’,关键还要让信息‘跑’起来。特别是通过大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据介绍,我市已完成“最多跑一次”行政许可事项归档范围与档案保管期限编制审核,以及政务服务网电子归档模块开发和配置启用,解决了政务服务网上办理的行政许可事项电子化归档归什么、怎么归、归哪里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统筹推进电子文件管理统一平台建设,将政务网归档管理与数字档案馆系统相对接,实现电子档案的移交与长久保存。”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实施影像工程 为美丽乡村增添亮点

    录入目录264条,上传电子文件774个,形成照片档案8本、口述档案4个,不久前,散落在象山县新桥镇东溪村的“乡村记忆”,正输入该县“千村档案”数据管理系统。为更好地传承乡村“活态文化”,去年6月象山县档案局正式启动“千村档案”建设试点,首批共有16个村。目前,东溪村建档工作基本完成,晓塘乡黄埠村、墙头镇溪里方村也已完成文字材料、图片资料的收集和补充建档工作。

    乡村特色文化的传承保护,旨在发掘美丽乡村“内在美”。“千村档案”按照村落基本信息、村落环境、村落建筑、历史要素、民俗文化、文献资料、人物事件、保护与发展等八个方面构成框架,调查梳理档案馆、政府部门、镇乡(街道)、村、社会组织及有关个人现存的村落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明晰其数量、内容及存放地点,并梳理形成相关的目录清单、建档方式、征集或拍摄办法。同时,包括对村落中缺乏图文记载的自然、人文要素进行必要的补充拍摄和文字记录,通过访谈、拍摄等手段为村落典型人物和重要事件建立口述档案等。

    无独有偶。为更好地传承奉化区村落美景、传统建筑风貌、人文及生态环境,彰显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自2012年起,奉化区档案局开展实施村镇影像全覆盖工程,组织区内的摄影工作爱好者20余人,对全区全部农村和社区进行拍摄。

    通过拍摄乡村的全景、局部、特写等,全面记录当地的现有面貌、历史文化、独特建筑以及风土人情、特色农产品。共拍摄62000余张照片,数码存量约800G,并以镇(街道)为单位建档。

    “这些‘有形’遗产所承载的乡土生活传统、劳作习惯、节庆习俗等‘无形’遗产,正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悉,目前,有条件的村落已利用这些乡村记忆、故事档案,丰富了农村礼堂陈列展览,打造出“乡村记忆馆”“文化礼堂”等村落历史文化传承场所。

    记录中心工作 见证时代服务民生

    “洋溪是我们少年时的乐园,上世纪末被上游铸钢厂排放的垃圾和废料污染。进入21世纪,铸钢企业相继关停,2013年后,县里又将河道整体提升改造,现在水清了,岸绿了,这里又变成我们这帮老头子的乐园了……”面对一台大型摄像机,宁海黄坛镇联溪村村民陈大伯娓娓道来。洋溪60多年的变迁史,随着他讲述的每一个字句、每一个面部表情的变化,被记录在档。

    早在2014年,宁海县档案局便启动了“五水共治”口述档案建设,从社会记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治水的相关当事人口述采访录制,以原生态的影像、文字、图片等实录为载体,梳理、总结、留存治水的科学攻略、治理方法、生态变迁以及工作成就等。

    到目前为止,宁海已录制了时长1631分钟的“五水共治”口述声像档案,在对原始口述影像资料进行归档的基础上,还制作完成了时长13分钟的“微视档”——《清水淌进百姓生活》,并整理形成20余万字的口述档案编研作品。

    在全区“三改一拆”启动后,奉化区档案局主动介入,为查档群众提供相关建设审批、房产、土地和工程等项目的原始、准确、翔实的档案资料,同时做好“三改一拆”留影存档工作,落实人员对拆迁区块进行旧貌拍摄,已拍摄照片8977张,并对有价值的路牌、门牌进行收集归档。

    据悉,结合中心、服务大局的探索与尝试,我市档案部门已视作“常规动作”,并不断推出“升级版”。近3年,区县(市)档案馆积极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该档案是落实党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重要见证,是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始依据。“做好‘立档存证’,让农户们吃上‘定心丸’。”

    随着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获批,这片土地迎来了新的机遇。市档案局亦有了新的设想——举办“一带一路”档案专题展,从档案角度展示宁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实践,为此邀请了各方专家,就展览的展名、展示内容、资料范围、时间节点、展览脚本拟写以及展品征集进行了深入探讨,“用档案记录、传承宁波历史,用档案讲好宁波故事。”市档案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组织举办“一带一路”这样类似的专题展,建立相应的专题库,通过后续跟踪积累,开发延伸产品,让档案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