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董羹

    方颖谊

    “古董羹”,即火锅,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人独创的美食。

    关于古董羹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东汉,据考证,出土的东汉文物“镬斗”就是火锅;另一说始于三国时期,那时的“铜鼎”即为火锅的前身。《魏书》中有记载,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火锅作为食炊具,也在随之变化,从最早的陶(鼎)制品,到后来的铜制品、砂制品、铝制品,再到目前普遍使用的不锈钢制品。

    咖啡有伴侣,火锅也有伴侣,它的伴侣就是燃料。燃料跟着火锅“夫唱妇随”,也历经演变:从柴火到木炭,从酒精到电再到液化气......其中以木炭的使用最有风味,可惜对环境有一定污染。

    在少时的印象中,每年父母都会背着宁波特产——自做的年糕、猪油馅和汤团粉,拎着海产品,带上我,到杭城的姑妈家过年。有一年,姑妈家备的年夜饭很是独特——火锅宴,那是我生平第一次接触火锅。大年三十,姑父在厨房里忙碌了一上午,荤的管荤的,素的管素的,洗净的大白菜装成一盘,切好的土豆片盛在一碗,胖乎乎的肉圆、薄薄的羊肉片和猪肉片置于一边。傍晚,姑父搬出一神秘“家伙”放于圆桌上,只见它浑身黄灿灿的,头圆大,身细长,头正中还长了一圆柱形的“角”。姑父将一大盆鸡汁水倒入它的口中,又从煤炉里取来好几块烧红的木炭,一一放进“角”内。慢慢地,汁水吹起了气泡,姑父把一部分菜肴先下到汁水中,肉圆、肉片跳入汁水的瞬间,轻微的“咕咚”声便传了出来。

    “颖谊,它叫火锅,用黄铜制的,正中间放木炭......”7岁的我懵懂地点了点头,继续盯着火锅看。随着一股肉香味徐徐飘来,火锅开吃啰。姑父亲自把涮透的羊肉片往事先调制好的浮着蒜末、芝麻粒、辣椒末的蘸料里一滚,塞入我的小嘴,问:“好吃吗?”“好吃,鲜……辣……”我吐着舌头答道。

    屋外,雪花片片,爆竹阵阵;屋内,热气腾腾,笑意融融。至今,我仍怀念姑父,怀念他做的那顿火锅。

    记得第二次吃火锅,用的是那种铝制的火锅,底部通电导热,它是父亲的一个上海朋友送的。自它进了咱家门,一到冬天,它就唱主角,尤其周末,家里必吃火锅,菠菜、粉条、肉片、土豆片……全扔进去煮,来个大杂烩得了。美美地吃饱了,人也热乎了。

    当然,我也上火锅店去吃过几次。火锅店大多以液化气作燃料,一张圆桌中间掏空,放上不锈钢制火锅,有的锅子还像太极图那样分隔成阴阳两半,称“鸳鸯火锅”。冬日聚会、叙旧、谈事,火锅店是不错的选择,边吃边聊,气氛随着热气而升华,挺惬意。某年中学同学聚会,就在火锅店开了4桌。

    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譬如东北人招待贵客时,火锅里的菜摆法颇有讲究:前飞后走,左鱼右虾,四周轻撒菜花;台湾客家人的火锅用料,有七样是少不了的,即芹菜、蒜、葱、芫荽、韭菜、鱼和肉,分别寓意“勤快、会算、聪明、人缘好、长久幸福、有余、富足”。

    吃着古董羹,心是暖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