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才

    心

    最近一次去华为、腾讯的对标学习,让我深刻领会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从企业管理到科技研发,我觉得我的思路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华为的“股权确立对员工的刺激”发展思路,让我对企业管理中如何让员工更爱企业有了新的规划。与其他企业管理者的交流,也有助于我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式,使科研成果的应用更科学化、合理化。这种交流还一直持续,与塑料、智能化等行业的几家公司深入交流之后,我们经常在朋友圈里说说最近发展状况,有哪些新想法,而且创建了“资源共享圈”,为彼此提供资源产品供应和技术支持。政府服务很贴心,学习培训前都会提前告知可供选择的详细内容,让你自己选择更适合的培训课程,使得培养提升更有针对性,我希望每次学习的时间能够再长一点。我不是宁波人,但我觉得宁波对人才很重视,各种配套政策环境很好。

    ——朱文荣 象山旭文海藻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家“万人计划”人才

    我本身是从事技术领域的,平时接触的都是机器,视野比较窄,入选人才培养工程后,视野得到了拓宽,能力有了提升。同时,通过相关平台,我与中车以及中科院材料所、宁波各大专院校的专家建立起了联系,成为自己科研方面的一大资源,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我一直比较关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技术进展,一直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氢燃料电池,但氢燃料电池在产业化方面却存在着氢气的制备与贮备等技术制约。我在鄞州区参加项目评审时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已经在开展甲烷重整制氢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宁波春晓天然气工程,我认为宁波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谢红卫 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人才培养工程的平台打破了领域界限,提供了跨界交流平台。在“宁波领军拔尖人才美国创新能力提升”培训班上,我与宁波各行各业的专家齐聚美国硅谷,并与斯坦福大学的专家教授及世界顶尖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国内农产品的科研开发上打开了思路,拓宽了眼界。与其他行业人才的跨界交流,促进了产品的研发,例如应用工业上的技术创建了家庭蔬菜生产微工厂。人才培养工程还促使我们走出“闭门造车”的状态,更好地服务基层,促进成果转化。今年,我参加市人社局组织的专家余姚基层服务活动,与余姚市农林局对接,指导相关企业的榨菜种植、技术应用,促进当地榨菜品种转型,使科研与应用紧密贴合。除此之外,通过政府搭建的平台,我也能更好地服务援疆活动,在库车试验的“明心”瓜果品种,口感爽甜、营养丰富,目前已大面积种植,受到库车农民的欢迎。我在培养期内研发的“甬砧8号”,既可以嫁接黄瓜,又可以嫁接甜瓜,使得瓜地能持续开展种植。希望以后能够更多地提供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以产业链为中心的跨界交流平台。

    ——王毓洪 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才培养工程,使我业务上有了提升,打破了“高原区”的瓶颈,我的特级教师和正高职称都是在培养期内评定的,也是自己能从2012年的第三层次提升到2017年第一层次的关键。与不同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的交流,激发了跨界的思维碰撞。培训活动的安排很有特点,能使人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邀请珠海电视台媒体学者带来的讲座,对于专家该如何在媒体上发声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人社局的牵线搭桥,我们自己会定期组织活动,增强交流,最近我就邀请了大家一起到学校体验“木匠”之旅。在我们2017领军拔尖人才群里,大家都很活跃,每天围绕一个主题,交流互动,觉得很有意义。 

    ——王姬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特级教师,宁波市“教育名师”

    入选人才培养工程,让我获得了更大的业务交流平台,能与更多优秀的专家教授进行探讨交流。对我特别有帮助的是,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部导师一对一的培养学习,面对面接受骨科医学研究专业指导,大大提高了我的能力和水平,尤其对于提升临床应用技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人才培养工程扩大了资源集聚的空间,方便了与领域内的专家进行技术与成果交流,开阔了视野。

    ——胡勇 宁波第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周琼 任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