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0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底子”番薯粉丝飘香小山村

图为童老伯在给乡亲们加工番薯粉丝。(张立 摄)

    海曙记者站 张 立

    通讯员   史 媛

    本报记者  陈朝霞     

    这几天,在海曙区章水镇童皎村,不少村民组团用传统的方法制作番薯粉丝。从番薯到粉丝,要经历磨粉、打浆、蒸饼、刨丝、晾干等环节,四邻八舍分工干活,小山村处处洋溢着祥和与热闹的气氛。

    童皎村地处四明山,这里的村民种得最多的是番薯。每到秋季番薯收获后,家家户户堆积如山的番薯就被用来做成番薯粉丝。耐储存的粉丝是村民餐桌上一年四季少不了的一道美味,在自家享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市场,增加家庭收入。

    因为制作费时,当大山还在沉睡时,村里就飘起了袅袅炊烟。年过七旬的童仁财和老伴郑秀青依旧守护着上了岁数的加工坊。“每天门口有十几家人排着队,不好让人家久等啊。”郑秀青端水倒进番薯面的同时,用一只手搅拌着。现在,不少加工坊已用机器搅拌番薯浆,郑秀青还是喜欢用手搅拌,这样能更好掌握黏稠度。

    要把一个个番薯做成粉丝,第一步就是把番薯磨成粉。“最初大家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用竹根头人工磨粉,但是这个方法又慢又费力。”童仁财指着一台滚筒式番薯轧粉机说,这台机器是他哥哥年轻时发明的,50公斤的番薯不到20分钟就变成了糊浆。

    做出好吃的粉丝,最关键的环节是蒸饼。郑秀青将搅拌好的番薯浆倒进铺好笼布的蒸锅里,一次只能倒上薄薄的一层,然后用手将浆汁抹匀。蒸上3分钟,待浆凝固后,站在灶台边的郑秀青打开锅盖再添加一次浆汁,如此重复大约40次、历经两个小时后,重约15公斤的番薯饼才能出锅。老伴在锅灶前忙碌着,童仁财便到旁边小房间里准备刨粉丝,这是他负责的主项。小房间里放了十几块番薯饼,这些为村民蒸好的饼根据天气状况晾上一两天才能刨粉丝。

    童仁财说,年轻时他走村串巷,给村民加工粉丝,甚至江北的湾头、余姚大岚镇和陆埠镇,都留下了他谋生的足迹。童仁财和老伴做的番薯粉丝粗细均匀、不易断、不糊锅底、口感劲道。如今,凭借着良好的技艺和活络的头脑,夫妻俩收获了大量忠诚“粉丝”——每年都会固定找他们加工粉丝的村民。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