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圣贤智慧中的几个“关键词”

(藤浩霞 摄)

    顾 玮 藤浩霞 整理     

    圣贤的本质体现在哪里

    繁体的“圣”字,下面是一个人站在土堆上眺望。眺望什么?上面有一个“耳”字,表明要倾听,这是强调学习;有一个“口”字,表明要说话,这是强调奉献。这就是圣人的本质。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对孔子说:“老师,你是圣人了吧?”孔子说:“圣人谈不上。我只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子贡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而孔子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孔子说:“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70岁的时候应该就是圣人了,他“从心所欲不逾矩”,不管怎么做,都符合道理。

    孔子提倡“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以前人们对“中庸”有误解,认为“中庸”就是“不骑马不骑牛,骑个驴子走中游”,“中庸”就是老好人。但在孔子眼里,“中庸”却是人最高的德行,也就是圣人应该具有的德行。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呢?“中”就是合适、恰当、不多不少、最佳选择的意思。“庸”就是平常日用。“中庸”是指在平常日用中都能做到恰到好处。

    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从反面说明了圣贤是没有过错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圣人是全知全能的。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如何种菜,如何种庄稼,孔子就不知道。圣人不是什么事都会做,不会做的事,他会请专门人士去做。圣人只是一个明白人,在任何时候都知道应该怎么做。

    圣贤依靠什么不犯错误

    圣贤不犯错误依靠的是自己的“本心”。孔子的学生宰我问老师:“三年之丧是不是时间太长了,要耽误许多事,可不可改为一年?”孔子说:“你如果觉得安心,就那样去做吧。”孔子不是问这样做符不符合规定,而是让宰我问自己的内心。孔子所讲的这个心是指人的本心。小偷偷到别人东西,心里可高兴了,但小偷的这个心不是本心,而是私心。小偷有没有本心呢?也有,他偷别人东西,也知道不是光彩的事,只能偷偷摸摸,这就是小偷的本心。只是小偷没有按自己的本心而是按私心去做了。

    连小偷都有本心,因此本心是人人具有的,就是人的素质。这是我的说法。那么,什么是素质呢?

    人身上有两样东西,一是行为,二是素质。人的行为分为两种,身体行为和心理行为。身体行为,别人是可以观察到的。心理行为,别人观察不到,但自己心里是明白的,可以讲出来让别人知道。行为可以使别人领会到这个人的素质。素质是在先天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倾向和能力。

    人最重要的本能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这是《大学》里的话,意思是说:人对好的东西自然就喜欢,对不好的东西自然就讨厌,这样人就安心了。这句话还说明:人所天生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人所天生讨厌的东西就是不好的东西。这就是人人具有先天基础。我们说人人皆可为圣贤,也是讲人人都有这样的先天基础。

    人的先天基础有五种倾向:第一,生生不息的倾向。《周易》里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这个字,就像一幅画,是土地里植物在生长。“生”就是不断提升,不断前行,不断创新。

    第二,呈现自身的倾向。生命生生不息的倾向,需要呈现出来,然后才能让人感受到。比如说,一粒种子有没有生命力,是看不出来的,需要给予恰当的水、氧气、阳光、温度,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然后我们才看到了种子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追求条理的倾向。人的生命本身就有条理,外来的东西如果能够顺从人的生命条理,我们就心安;外来东西如果不能顺从人的生命条理,我们就心不安。

    第四,追求深度的倾向。人生所面对的,有些是浅层的,有些是深层的。有些事在浅层来看,是正确的;在深层来看,却是错误的。比方说,父母为孩子做一些事,有错吗?从表层来看,当然没有错。但从深层来看,则有错误。每年我们万里学院新生报名,有些父母恨不得包办一切,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和做主的权力。

    第五,追求广度的倾向。有些事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在更大范围内是错误的。人要讲理,就要拓宽生命的广度。《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教我们要将天地万物装进生命中。

    先天基础一开始是很微弱的,需要人们在后来的相互交流中,增长能力。在相互交流中,还有社会良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做儿女的要孝敬父母,做人要诚实守信,这些社会良知通过神话传奇、民间传说、民风民俗,慢慢地渗透到人的生命之中。

    常人如何成为圣贤

    圣贤是依靠素质(也就是本心)而不犯错误的,但本心容易丧失,因此,人应该修身。修身也就是培养素质,培养素质的要点是什么?

    第一,立志。立志就是立志做圣贤。前面说过,圣贤就是时时处处正确的人,常人很可能客观上会犯错误,但主观上是不想犯错误的。你不立志做圣贤,就是主观上允许自己犯错误。王阳明说过,人有时候做事不合理,那个时候就不是人,就是禽兽。可能有人会说,我立志当一个好教师,一个好医生,一个科学家,难道不是立志吗?这些都是职业,是人成为圣贤的手段。

    第二,诚敬。既然立志要做圣贤,就要有一个诚敬的心态。诚就是真诚,不虚假,踏踏实实地去做;敬就是有敬畏之心。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古人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都是强调诚敬的心态。为什么呢?因为怕犯错误。人生路上陷阱太多了,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

    第三,执事。人有诚敬之心,但它不是虚空的,而是要落实在具体事情当中,要在事上磨炼,这些事就是眼前之事。当老师的上好每节课,做外贸的接好每一单,交朋友就要认真交朋友。

    当然,人做事总会出错,有错误改了就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有些人做错了事,也知道后悔,但就是不改,那就不是听从本心的召唤。

    关于修身还有好多内容,最主要的就是上面三点。

    (讲演内容来自鄞州图书馆“明州大讲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张实龙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宁波市院士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万里学院守仁学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浙东心学和中国文化史。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