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田园·乡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番薯枣子:四明山麓的农家“零嘴”

翁和锋将番薯枣子装箱。(张立 陈朝霞 摄)

    海曙记者站 张 立

    通讯员   史 媛

    本报记者  陈朝霞      

    初冬,四明山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味道。笔者来到了深藏于四明山中的海曙李家坑村,现在正是翁和锋与李彩娟夫妇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夫妻俩经营着村里唯一遵循土法烘制番薯枣子的小作坊。

    番薯枣子是本地番薯的加工品,虽没有烤山芋的浓香,却带有点熏香味;嚼起来软韧甜爽,有种嚼山东大黑枣的滋味。与李家坑只有一山之隔的余姚地界,几乎家家户户有晒番薯枣子的习惯。

    番薯枣子加工起来并不轻松,有四道工序:挑选番薯,削皮洗净,整颗蒸熟,炭火烘烤。最辛苦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烘烤。“烘烤又分三步,先烘干一遍,取出放筐里去除水分,最后再上架烘干。”翁和锋表示,烘干一个番薯得耗上两天两夜,其间还得不停翻面,又必须保持炭火不灭不旺,待番薯最后挤不出水分了,方可包装出售。

    为保质保量,翁和锋夫妇只在每年11月初番薯丰收时才启用加工坊。“从11月初到翌年1月,这近百天时间是制作番薯枣子的最佳时节。”翁师傅表示,番薯从当地农户处收购,每年要收近2.5万公斤,最后能做出1500公斤番薯枣子。这些成品全靠夫妇俩每日每夜在石头砌成的“烘焙坊”里辛苦加工所得。

    刚烘烤出来的番薯枣子可以直接食用,放凉后口感更干爽。由于李家坑村乃至章水镇只有这一家纯手工制作番薯枣子的作坊,常有游客和“回头客”上门求购。

    当天,笔者恰巧遇到一群从集士港镇赶来的“食客”。“我昨天特地打电话跟老板预订,要不然怕和去年一样白跑一趟。”从集士港驱车50多公里而来的林师傅走进暖乎乎的加工坊,立刻被满屋的番薯香味勾起了馋虫,二话不说拿起一个番薯枣子吃了起来。他带来的采购队很快“抢光”了一早出炉的30公斤番薯枣子。临别时,林师傅还乐呵呵地说,认准了李家坑这家的番薯枣子,下个月还会带更多的朋友来尝鲜。

    由于是纯手工制作,翁师傅家的番薯枣子每天限量,很多老顾客吃惯了这个味道,每年会准时来抢购。“经过网络传播‘发酵’,除海曙区其他乡镇的客源外,还有象山、绍兴等地的顾客慕名前来购买。”看着自家的番薯枣子成了“网红”,翁师傅满心欢喜。夫妻俩还特意入手了一台真空包装机器,通过真空包装延长番薯枣子的保质期。

    尽管凭借熟客的口口相传和李家坑村的旅游吸引力,翁师傅不愁番薯枣子的销路,但不便的交通条件制约了这道农家美食走出深山闯荡大市场。“很多人打电话希望有快递送货上门,但我们这里至今未通快递。”翁师傅直言,加工坊就靠夫妻俩和几位帮工阿婆撑着,实在没有精力腾出手来做“网购”和送货等业务,小小番薯枣子只能静躺山村等待游人。

    不过,章水镇目前正通过特色基地试点、龙头农企示范、打造专卖平台等举措,往外推送一批本地产的农副产品。翁师傅夫妇的番薯枣子也有望搭乘这趟“货列”,走出大山,香飘万家。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