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日行岭南古道

    忻琪颖

    去年正月初三,经过半个多月的彻骨阴冷,阳光很顾怜人似的分外明媚。阖家聚在外祖母家。那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的老村庄,粉墙黛瓦马头墙,典型的江南古村落。

    路过虬枝盘曲的老树,路过老烟厂,路过照进狭长小巷的明媚日光,路过墙面斑驳香火仍旺的黄墙庵堂,路过修葺一新的宗祠,路过躺在路边慵懒享受午日阳光的土狗,路过蹲在河边槌洗衣物的妇人……所幸这里的时光还是慢的,我们的脚步也是慢的,心情也是。

    走至村庄尽头,道路把我们带到山脚下。那里立着一块碑,两头各写一个“道”字,中间用小篆写着“道可道非常道”,乍看平常,细想此“道”非彼“道”,便觉颇有趣味。旁边一个箭头标注着“岭南古道由此进”。碑后立着一个牌楼,上有两副对联。正面写着“韩岭市墟开唐宋形胜千载,云山茶盐始秦汉踏跋八荒”,横批“岭南古道”。牌楼立在阳光下,泛出温暖的色调,朴素而不张扬。

    离山脚不远处,立有一亭,檐下匾上书有“云南亭”三字。亭子四角高高翘起,青石红木黛瓦金漆,雕痕刻漏,流光溢彩。若有乡野闲人二三,旧交新友各半,浓茶酽酒,诗文不沾又何妨,大可讨一角青山写词,一片流云作赋,天地小亭之间,仅凭方言乡音,便可自成诗歌一曲。亭旁,两人环抱之粗的朴树百年之后依旧枝繁叶茂,在蔚蓝苍穹的映衬下更显苍劲挺拔,不迎仙来不等鹤,只待有缘闲客来。

    两旁竹林渐退,各色乔木渐增,视野也渐觉开阔。“快来看!快来看!”在前面领路的长辈一回头,看向前方,朝我们喊着。鼓足力气一个箭步冲上前去,再回头一看。只见万里蓝天,由蔚蓝到浅白向远方做着渐变,白云深深浅浅,层层叠叠,使阳光落地斑驳流动。流光移动在身旁的古松上,在邻山绵延不绝的青障上,在田间的阡陌小道上,在四四方方的村落上,在人家屋顶的炊烟上,在众山环抱的远湖上,在湖面渔人摇曳的木桨上……视线过水穿山,山的另一边,是漂浮在云里雾里的城区高楼的剪影。那一刻,只觉得云层于我触手可及,林风吹来,指点湖山,更觉高处不胜美,直欲乘风云天飞。

    在道旁的平整块石上,稍事休憩,再度启程。山道渐缓,心情渐舒。一地是散落的松塔,落叶和飞花。走过一个弯,倏尔雀儿斜飞,一个庙堂赫然呈现在眼前。庙堂并不大,之所以用赫然二字,是惊讶于竟能在如此陡峭的石壁上建造。

    走进细看,红木金漆,雕檐画梁,精细有致,丝毫不含糊,可谓简单而不简陋。推门而入,当中是一个烛火台,香火阑珊,寂静已久,无风香尘惹。上了几炷香火,稍事敬拜后,我们继续启程。

    转至山头,遥见寺宇一座。走进,却突迎一大狗,足有半人多高,貌相凶猛,后跟一僧人。“别怕,它就是有点黏人。”僧人忙解释道。我们稍舒口气,再往里走去。但见一座大雄宝殿巍峨,左边是香客留宿之所,殿前的空地上置一个香烛台。要说修建适才在山腰处遇见的庙堂已非易事,山顶处这座更大规模的寺宇更是工序繁杂,令人叹服。穿过宝殿,殿后是一方小小的水池,从石刻的龙嘴中汩汩吐出清澈甘洌的山泉,落于小池中,冬去春来,池中水面不涨不落。上立观音像两座,作倾甘露水于池之状,能化平常山水为仙露,真乃妙哉!

    这里常有香客和其他僧人前来,但长住僧人却只三人。泠泠吹雪落雨,冥冥光阴错落,庐外怎堪清寒?连貌相生猛的狗,也耐不住寂寞,见有生人来也不曾吠,却直往人身上蹭。但转而想,僧人既为僧人,定是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心态与情怀吧。从惊蛰到小雪,他们朝坐青崖白露寒,诵经念忏暮霭浓;幽夜对长空,薄衣寒衾,往来星月叠肩,能借一半作衣衫。久久,这山风,这山泉,这山景,还不把人净化得心无杂念,纤尘不染了么?远离尘世杂念,苍穹星月抬头便是,心胸可不就更开阔而安详了么?

    偶一回头,看西南一角云霞红染,立春的风过水拂山而来,是否唤醒了山下老村外的桃李?

    今日,举步山风接春苔,幸为山川客,不枉此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