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艺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散之:

写到灵魂最深处

林散之先生
林散之书法 (方向前 供图)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江苏江浦县人。二十世纪重要书画家,诗人。尤以草书著名,被誉为“当代草圣”。

    方向前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书法》组织专家评选“二十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经无记名投票,林散之与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以35票高票当选,其余6人依次为毛泽东、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李叔同等。尽管目前看来,十大书家在座次上持有异议,但林散之的地位却十分坚固,是公认的无可替代的草书大家。

    林散之在在学术界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不无理由。评价一名书画家的艺术价值,主要从四方面去看:扎实的传统功夫,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尚的人格品德。

    林散之少年时受乡贤范培开等先生影响,学习书法和古诗词。精研唐碑,遍临欧、颜、褚、柳诸家,同时上溯秦汉、临《礼器》《张迁》《乙瑛》,下追二王及宋元明清诸家,在吃透传统经典碑帖同时,精读《史记》《汉书》《三国志》及李杜韩苏黄陆等诗词,而且又不放过对传统中国画的学习,可以说,诗书画并进,为以后大师地位作了扎实的传统铺垫。

    从师黄宾虹,是林散之艺术的转折点。在黄宾虹处,林散之有幸看到老师收藏的名家真迹,聆听老师的细心传授:“书画之道,应以笔墨为主,无笔无墨,何以成画?”“凡用笔有五种,用墨有七种,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当领会。”黄宾虹的循循善诱,让林散之在日后在笔墨技法上改弦易辙。后来的“以画入书”,使其成为当代草圣的关键所在。

    笔墨是中国书画的技法核心。林散之的出现,让大家看到几千年书法的笔法和墨法得到了“消化”与“转换”,可以说这是二十世纪书坛很重要的事件。林散之从苍茫古秀、独具风貌的山水画中,得到了草书笔法与墨法的启发与顿悟。他曾说:“六十岁前,我游聘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书法是线条艺术,林散之擅用自己喜欢的长锋羊毫作草,用笔主张“留、圆、平、重、雅”,笔性极活,可谓八面出锋。随用笔节奏与笔势,交淡枯润,形断意连,跌宕多姿,欹正相互,线条质量如“屋漏痕”“锥画沙”,刚柔相济,弹性十足。值得一提的是,林散之善于“融隶入草”,使线条具有厚重、醇雅、高古的质感与气息。

    林散之书法的墨法,归结于他对中国绘画的妙悟,他借鉴了恩师黄宾虹及明大家王铎诸家的用墨奥妙,并加以发扬创造,在创作时,喜欢在砚池边放一盂水,书写时饱蘸浓墨,然后轻轻点上清水,挥毫过程中,水墨交融,浓墨、淡墨、焦墨、枯墨、润墨、泻墨、宿墨,成功地用于书法之中,犹如画家作水墨画,墨色变化丰富,妙不可言。在墨法创新上,林散之最成功之处是善用“渴墨”“枯墨”,线条若断若连,时隐时现,增加了线条墨色变化,线条的力度自始至终保持着。这种墨法在书法史上可以说前无古人,具有开创性。由此可以看出林散之在书法创作中对笔法墨法的重视:“笔是骨、墨是肉、水是血。”“要无墨求笔,在枯笔中写出润来,筋骨血肉就在这中间找。”

    散翁草书别具一格,自出风神,不得不提及所用之工具。古人曰:“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笔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林散之曾说过:“予曾用长锋羊毫,柔韧有弹性,杆很长,周旋余地广。”其筋骨内敛,散淡闲雅的草书线条与长锋羊毫有极大关系。羊毫笔性软,变化多但很难控制,再加上锋长,更难把握,所以一般书家不敢轻易选择长锋羊毫作书。当然,若一个书家控制笔锋的能力强,笔性好,倒反而提高了书家“发挥”的水平,甚至,在书写过程中会有“神来之笔”。林散之自己也说:“唯软毫才能写硬字”,这与“以柔克刚”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朴初先生在评价林散之书时说:“散翁当代称三绝,书法尤精屋漏痕,老笔淋漓臻至善,每从实处见虚灵。”林散之自己对其诗书画也作过评价: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现在看来,把林散之的诗书画放在历史的长河上观照,书法应放在第一位。因为林散之书法的贡献不仅仅是对于二十世纪,在中国几千年书法发展史上,其草书也属成就卓著,能与各时代大家相抗衡,其书法在笔法、墨法以及书法的品格境界上,很难有人企及。

    众所周知,书法艺术以格调为上,格调有雅俗之分。林散之先生的书法艺术犹如“天籁之境”,清而不浊,雅而不俗,这种境界和格调在二十世纪书坛亦是少见的,我想这与散翁淡泊、孤独的生活态度有关,也跟他扎实的文学修养,高深的中国画涵养有关。

    林散之的大半生在孤独中度过,书法乃寂寞之道,几十年的苦读修行,研习养性,生活上的淡泊名利,让林散之的书法及性格高度融合,达到人书俱老,字如其人的化境。

    诗歌及中国绘画给了林散之书法丰实的滋养和厚实的铺垫。其一生写了大量的诗,其诗集《江上诗集》收录的就有2200多首,如《论书绝句十三首》之八:“能与同处求不同,唯不同时斯大雄。七子山阴谁独秀,龙门跳出是真龙。”可见林散之对艺术变法、创新的态度和认识。启功先生对林散之诗作极为赞赏:“伏读老人之诗,胸罗子史,眼寓山川,是曾读书万卷,而行万里路者。”有这样的文学修养,书法不雅也难,因为对书法而言,俗难医,唯读书可医俗也。

    林散之曾经写过一副联:“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林散之的书法已抵达“天籁之境”,其高妙之处源于他的佛心,他不但对佛学有较深的研究,还广交了一批佛教界的朋友,如赵朴初、圆霖法师等泰斗级人物。在书法收藏界,凡与佛有缘源的书家、佛家乃至题材都受藏家欢迎,而且价格不弱。

    林散之作为“当代草圣”,二十世纪十大书家之一,千年中国书法十大书家之一,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在书法市场上,他的作品步步高升。本世纪初,其四尺对开普通草书作品拍卖市场上在2.5万元左右。时过15年,同样的作品价格已升到25万元左右,差不多十倍的涨幅。然而,他的书法作品价格与弘一、启功、赵朴初等还有很大的差距,相信林散之作品在未来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